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學苑英華,音苑大師

作者:王安潮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追憶已故之人,往往使人帶上憂傷之情緒,尤其在這瑟瑟寒風的冬季?!八谷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寂寥和凄慘令人心生悲情。但回想丁善德先生音容和行跡、歷數(shù)其作品和論著,卻總使人精神振奮,催人奮起:他創(chuàng)造了不勝枚舉的中國第一:是他,第一個在我國成功地舉行了鋼琴獨奏音樂會(1935);是他,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鋼琴組曲《春之旅》(1945)和第一首鋼琴奏鳴曲《E大調(diào)奏鳴曲》(1946);是他,撰寫了第一篇探討民族和聲問題的學術論文《關于中國風味曲調(diào)及民謠的和聲配置問題》(1951);還是他,在我國率先運用中西音樂比較的方法研究肖邦的作品,并發(fā)表了學術論文《中國為什么能接受和理解肖邦音樂》(1960)……。這眾多的“第一”,奠定了丁善德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①]

翻開歷史泛黃的書頁,有些事仿佛就在眼前。

學苑英華

丁善德自從事音樂活動以來,基本上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為生、為師、或二者兼任,師生之情伴其一生。所以,要想了解他,不得不到他的校園里去“走一走”。

丁善德自幼學習琵琶、二胡、三弦、鑼鼓等民族樂器,并參加中學生的樂隊。1928年入上海國立音樂院時即是以琵琶為主課,師從朱英(李芳園入室弟子)、李恩科。由于其成績優(yōu)異,被推薦在校慶一周年音樂會上演奏《平沙落雁》。后經(jīng)蕭友梅推薦,轉入俄羅斯鋼琴家查哈羅夫(Bori Zakharoff)班上學習鋼琴,直至本科畢業(yè)。改學鋼琴后,每天四五點鐘起來空著肚子翻窗進琴房練琴,其學習精神不僅感動了琴房管理員,也感動了挑剔的查哈羅夫,改變了他對中國鋼琴教育的看法,甚至影響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軌跡。查氏的嚴格要求加上丁善德自身的聰穎勤奮使其鋼琴演奏技藝進步神速,于1935年畢業(yè)時,首開國人的鋼琴獨奏音樂會之先河,曲目包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韋伯的《邀舞》、肖邦的《波洛涅茲》、格里格的鋼琴協(xié)奏曲(查氏親自伴奏)、德彪西的兩首《阿拉貝斯卡》、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等。后又應邀巡演天津、北平,均獲成功。他還同時準備了第二套獨奏曲目,包括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6、12首、齊爾品的《小曲》等。這些系列獨奏會奠定了其作為中國第一代享譽大江南北的鋼琴家的地位。

在其鋼琴演奏與教學鼎盛時期,他深刻地認識到衡量一個國家音樂水平高低要看這個國家擁有多少高質(zhì)量的作品。于是,他于1941年節(jié)衣縮食跟隨僑居滬上的德籍猶太作曲家弗蘭克爾(Wolfgang Frankel)學習作曲,而且從最基礎學起,歷時5年。成果體現(xiàn)在1945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春之旅》和《E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上。前者是他的成名之作,后者是中國第一首無標題的鋼琴奏鳴曲[②]。這顯示出丁善德已具備了寫作無標題、大型鋼琴套曲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能力[③],這也是他作為一名鋼琴家開始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極好切入點。為進一步學習作曲,他又于1947年排除萬難、籌措經(jīng)費、別妻離子遠赴法國巴黎音樂學院跟隨加?。℅allon)、布朗熱(Boulonger)、梅西安(Messiaen)、畢格(Bigot)、奧涅格(Honegger)等學習對位、作品分析、總譜讀法、指揮、作曲等課程,以鋼琴曲《序曲三首》《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雙簧管與鋼琴《雙簧管奏鳴曲》(三樂章)、女聲獨唱《神秘的笛音》和《新中國交響曲》(“人民的痛苦”、“革命解放”、“秧歌舞”三樂章)等作品獲得對位、賦格、作曲三張單科文憑,并在法國參加巴黎電臺的“青年音樂家作品直播音樂會”,有兩部作品入選,直播時親自彈奏并接受采訪,贏得了巴黎音樂界的好評。在新中國隆隆的禮炮聲中,躊躇滿志立志報效國家的丁善德回到祖國。

為師,他可謂桃李滿門。在40年代國立音專時,培養(yǎng)了錢仁康(音樂理論家)、竇立勛(小提琴家)、陸洪恩(指揮家)、葛朝祉(歌唱家)等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有影響的音樂家。在其自創(chuàng)的“上海音樂館”中(1941),又培養(yǎng)了朱工一、周廣仁等鋼琴家。50年代,指導學生劉施任、施詠康、海鵬、胡延仲、何占豪、陳剛等完成大合唱《祖國頌》和《幸福河大合唱》、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软憦刂型獾囊魳方?jīng)典。還有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