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的條件和要求
領導樂隊或合唱隊進行排練和演出的人稱做指揮,是集體音樂表演的舵手。其引導排練和演出的手勢動作亦稱“指揮”,是指揮藝術特有的“語言”。指揮作用:對 合唱歌曲進行分析、理解,對歌曲的演唱作出周密的設計、處理,指揮合唱團進行排練。指揮必須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以手勢、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指出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色以及音樂情緒等各種表演要素,引導全體演唱者將音樂作品的內容正確地表達出來。
許多人都認為,指揮只不過是“打打”拍子而已,合唱隊沒有指揮也能自己進行演唱。另外,由于很多從來沒有學過指揮法的音樂愛好者,在歌詠比賽活動中也指揮了合唱,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就是指揮合唱并不困難,更不需要進行專門的理論與技術性的學習。
實際上,合唱指揮遠非只是“打拍子”,指揮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合唱隊的水平。作為一位稱職的合唱指揮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專門性學習,并把學到的理論與技術知識合理地運用到指揮的實踐中,從而發(fā)揮出指揮應有的作用。
指揮不僅是合唱團的組織者、領導者,而且是藝術的指導者,同時要不斷學習、掌握純熟的指揮技術,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將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體現(xiàn)在舞臺上。
(一)合唱指揮應具備的條件
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是指揮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大家有這樣一種印象,不同的合唱團在演唱同一合唱作品時,往往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因為不同的指揮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有不同的見解而產生的。要具備音樂的理解能力,把握好音樂作品,需要掌握:
首先,要對音樂基礎知識的了解,它包括:基本樂理、和聲、復調、作品分析、音樂史等,是合唱指揮應努力去學習和掌握的知識,也是在理解音樂作品過程中幫助你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
其次,音樂是聽覺藝術,要求有非常靈敏的樂感,特別是節(jié)奏感,以及耳朵聽音的敏感。因為在合唱排練中多聲部、多層次的音準、節(jié)奏、力度、速度及作品的樂句、樂段、旋律的相互交織、音樂的發(fā)展變化、音樂的曲式結構、
調性布局、音響層次對比及作品的風格、演唱的合作等各方面的問題,都要通過聽覺去發(fā)現(xiàn)和改進。所以,指揮要善于及時察覺他的隊員所演唱的音準、節(jié)奏、吐音是否正確,音色是否一致,樂譜是否演唱得正確。同時,平時要多欣賞各種水平較高的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以提高聽辨水平。
再次,就是其他藝術的修養(yǎng)。如:文學、哲學、美學、戲劇、影視、詩歌,還有指揮本人的生活經歷都會影響對音樂的理解。
只有具備以上條件才能增強指揮全面修養(yǎng),做一個稱職的指揮。
(二)合唱指揮的基本要求
指揮的要求,簡單地講:可用“省”“準”“美”三個字來概括。
“省”是指指揮的動作要節(jié)省,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設計指揮動作,動作大小要適度,既不能過分夸張,又不能毫無表現(xiàn)力,要注意速度、力度的對比,注意作品的語氣。
“準”是指指揮在表演藝術上要美觀大方。因為指揮不同于導演,導演是導完戲即可下臺看戲。指揮則不然,既承擔著導演的任務,又扮演著演員的角色,所以他的一切形體與指揮動作都要注意美觀。
“美”是指指揮的動作美。姿勢美與不美,關鍵在于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一切從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在感情出發(fā),掌握好準確的指揮圖示,將動作變?yōu)橄乱庾R的用心投入,它的感染力就強;用外在的手法去指揮必然會產生許多弊病,當然就不會有好的效果。
合唱指揮的責任是訓練合唱,并組織和指揮演出,合唱質量的好壞,常常依賴于指揮的水平,作為一名高水平的指揮應當逐層地注意以下幾步:
1)首先能統(tǒng)一節(jié)奏,使合唱隊能進行統(tǒng)一的起句與收句。
2)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指揮合唱團進行力度的變化,表示出強、弱、漸強、漸弱、突強、突弱。
3)在以上步驟的基礎上,能預示出各個聲部的進、出以及演唱方式,如連唱、斷唱。
4)在以上三個步驟的基礎上,能調整合唱的演唱速度,如:快、慢,突快、突慢.漸快、漸慢。避免唱得“趕”與“拖”等錯誤速度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