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
氣息力度控制的“支持點”
先說明一下怎樣理解所謂“支持點”這個在聲樂上常用的名詞。唱歌時吸氣很快,但呼氣很慢,這就要有一股持續(xù)不斷的控制作用,氣息才能緩慢呼出。 “支持點”的含義就是:掌握怎樣去控制氣息力度和在身體的什么部位控制氣息的力度。
氣息力度控制的支持點有三個重要作用:①使氣息既要有一定的力度,又要能堅持緩慢地輸送(也就是要比較持久地保持胸,腹部的擴張動作)。②控制氣息力度大 小的變化。⑧防止氣息擠到肺尖和喉器上以致阻礙發(fā)聲。所以支持點的解釋,不要著重在“點”字上,而是要著重在“支持”兩個字上,因為氣息力度的控制,不是 一個“點”可以解決的。
過去有一種“胸式呼吸法”,要求吸氣時收縮腹部,擴展胸腔,把氣吸向肺尖、鎖骨。我們知道,肺尖和硬肋部位很少有伸展余地。因而這樣吸氣和呼吸本能走了相 反的道路,是違反常態(tài)的。運用這種呼吸方法,在歌唱發(fā)聲時,控制氣息力度的支持點在胸腔上部。胸腔使勁控制氣息,勢必失去胸腔的共鳴箱作用,使歌聲出現(xiàn)緊張感。
另有一種叫做“腹式呼吸法”,還有所謂“臀部呼吸法”,都是要求把氣一直吸到小腹部。我們知道,橫隔膜把胸腔和腹腔隔開,氣息不可能吸到小腹部去。小腹部 是腹直肌的末梢部分,它的活動能量和活動范圍都比較小,用它來作為支持點的主要部位和調(diào)度氣息控制的種種變化,是不可能的。再則它離喉器較遠,遙遠的控 制,是費力不討好的辦法,容易由于用力過度而使呼吸肌肉群僵化,影響發(fā)聲效果。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要求在胸腹腔之間,制造一個“藏氣室”,即氣吸下去之后再收腹(似乎是把由于吸氣而擴大的腹部收進去),這也是違反常態(tài)的。這樣做往往造成肌肉僵緊,歌聲硬直,缺乏彈性。
我們贊成“胸腹式呼吸方法”。氣要吸得深,要利用胸腹吸氣肌肉群的收縮運動,使胸腔下部(軟肋)和腹腔上部擴大,橫隔膜中心下降(橫膈膜的運動我們感覺不 到,可以感覺到的只是呼吸肌和軟肋的運動)。兩張肺葉向下、向左、右、前方甚至向后方擴展。不要吸氣過多,也不要使用太大的力,只要胸廓和上腹部能夠輕輕 地挺住,到了一定的飽和狀態(tài)就行了:輕輕地挺生就是控制的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