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淺議小學音樂課的民歌教學

作者:李淑鈺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淺議小學音樂課的民歌教學

 【摘要】:民歌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學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陣地在實際教學中卻是對此的漠視,本文就針對民歌教學的主要問題以及改善手段等作了淺要分析以便對民歌教學有一定的用處。

【關鍵詞】:民歌教學  方法  現(xiàn)代化

課程標準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

中國民歌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采集到的民歌約有30萬余首。民歌世世代代在人民群眾中傳唱,和人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民歌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反映了農民的生活。傳播了他們的勞動經驗和生產知識,在民歌中閃爍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新的民歌也不斷涌現(xiàn)。因此,民歌是我國人民寶貴的文化財富。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孩子們對民歌越來越陌生,卡通歌曲、流行音樂一些眾多具有時代氣息的電子音樂作品成了他們追逐和欣賞的內容。如何讓孩子們接受、欣賞并且喜愛上民歌,完成民歌的教學目標,就成了目前小學音樂課的重點,對此做一下幾點探析:

一、結合民歌教學   查找存在問題

音樂教學不僅是對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對文化的學習,正是音樂和文化的這種密切聯(lián)系,才使得豐富的文化孕育出多彩的音樂。然而,面對內容豐富、承載厚重的中國民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作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主陣地的學校對于民歌教學的漠視,其現(xiàn)狀令人堪憂。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了解到,由于缺乏引導,小學音樂教育中對于民歌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的歌曲。由于傳統(tǒng)的原因,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把民歌當成一個一般的教學內容來對待,甚至一些音樂教師對民歌了解的也不多,更談不上把民歌教學提高到繼承傳統(tǒng)文化這個層面。那么,如何讓學生了解并重視民族音樂并透過民歌來體味其中的文化內涵?這里,只有音樂老師端正了音樂教育的正確方向,民歌教學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視,也才能談到真正意義上的弘揚民族文化。

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民歌教學

(1)、采取興趣教學法,加強學生對民歌的熱愛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代教育家程頤先生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彼麄兌嫉莱隽伺d趣與樂學之間的密切關系和聯(lián)系,說明了興趣對學習的巨大能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發(fā)地對音樂萌發(fā)興趣,保持興趣、穩(wěn)定興趣、發(fā)展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樂學”,才能誘導學生發(fā)揮其潛能,所以新課標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教學理念。教授學生民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激發(fā)興趣,就是通過教師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教授學生民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教授民歌《茉莉花》時,可以讓學生演唱江蘇的《茉莉花》,除此之外,還可以欣賞河北、東北、廣東等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還可觀看歌劇《圖蘭朵》及有關宣傳片的片段,再讓學生欣賞新創(chuàng)編的《又見茉莉花》。使學生通過不同版本的欣賞體會到民歌的魅力,讓他們感到民歌不是離他們很遙遠也不老土而是一直伴隨在他們身邊,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采用對比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民歌的理解

地域文化的不同使民歌的資源十分的豐富,在教學江蘇民歌《楊柳青》時,我就采用南北方民歌對比地方法來進行教學,江南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稱,風景秀麗,景色迷人,人民勤勞心細,歷代文人輩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轉輕盈、含蓄細膩的風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早啊晨,下啊田,露啊水多謔呵……”把握住這種秀麗的風格特點,聲音的運用要掌握柔中還明亮的原則,而北方民歌,特別是我們山西的民歌也是流傳很廣,像《趕牲靈》、《看秧歌》、《繡荷包》等等,都非常膾炙人口。所以在進行《楊柳青》的教學時結合山西民歌《看秧歌》讓學生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之處,從而加強對民歌的理解。

(3)、利用舞蹈的形式  促進民歌教學的有效性

好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音樂與舞蹈又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那些節(jié)奏感強烈的音樂,更能引起學生動的欲望,而我國各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利用舞蹈讓學生來理解、學習民歌,學習民族音樂也是一種途徑。人教版課本中就有大量民族歌曲如:《草原就是我的家》、《金孔雀》、《我的家在日喀則》等等到高段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茉莉花》、《大鹽湖》等等。

在教學四年級的一單元《家鄉(xiāng)美》時,我就采用舞蹈的形式來教學,其中涉及到新疆民歌《跳吧  跳吧》和蒙古族歌曲《大鹽湖》,第一課時教唱歌曲,讓學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調,在第二課時邊唱邊跳,在舞蹈中體會新疆音樂和蒙古族音樂的不同。這樣做少了那種繁瑣的說教,使教學過程更有趣更有效。

(4)、結合地方戲曲教學  促進學生知識的多元化

戲曲是一種特殊的表演形式,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歡戲曲,聽著“依依呀呀”的戲曲唱腔都會頭暈。為了弘揚民族文化、豐富知識積累,在人教版的課本中也多處涉及到戲曲,還有一些穿插戲曲唱腔的民歌比如:《故鄉(xiāng)是北京》、《說唱臉譜》等,在教唱歌曲《編花籃》中我就采用和戲曲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不一樣的效果。《編花籃》是一首河南民歌,這首民歌歌曲的結尾“ 5 3  2321    5 . 1  2 1  7      1  ―   ”結合了河南豫劇的甩腔,歌曲的開始用了前倚音模仿河南話“編  編  編花籃……”在本節(jié)課我抓住前倚音和結尾的甩腔進行重點講解,特別是在進行示范的時候我邊做動作邊唱,一下子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大家都躍躍欲試,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唱這類民歌的過程中不妨穿插一些戲曲方面的簡單知識或動作,會使我們的教學活動不至于太呆板,也會促進學生知識的多元化。

三、了解各地方言特色  挖掘“文化蘊育點”

傳統(tǒng)民歌一般用方言來演唱,方言與民歌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正所謂一方水土賦予一方音韻。民歌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當?shù)貧v史、地理、風俗等因素有密切的聯(lián)系。方言、方音對民歌有著直接的影響,是形成民歌基調、風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歌中大量方言土語的運用,給各地民歌增添了濃烈的地方色彩,同時也給學生理解歌曲內容帶來了困難。云南民歌《猜調》是云南兒童游戲時唱的對歌,內容生動,形式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詼諧的情趣。欣賞教學中學生對歌詞充滿了疑惑,“……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街前賣嘛,絲線長長妹跟前嘍來。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團團上天,哪樣團海中間,什么團團街前賣嘛,哪樣團團妹跟前……”“老師海里也能長出蓮藕嗎?”,“團是什么意思?!睂W生們因為地方語言差異不理解歌詞,疑問接踵而來。經過教師的一番講解,知道云南的語言特色:“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