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音樂管理論文 >

音樂與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研究

作者:陳君凡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音 樂 與 創(chuàng) 新

--音樂功能的拓展

孔永祥

傳統(tǒng)的音樂功能――“陶冶性情”
我國自古以來,音樂的主要功用被限于“陶冶性情”或“寓教于樂”的框架之中。所謂陶冶性情,就是給個體的情志、個性賦于倫理規(guī)范,使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謂“寓教于樂”,就是強調(diào)在音樂審美活動中滲透倫理教化的因素,通過感性、快樂的心理過程來實現(xiàn)道德的潛移默化。所以,在我國的傳統(tǒng)中,音樂一向是統(tǒng)紿者道德教育的輔翼。它一方面是道德教化的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又有著一般教化不具備的作用,那就是形式的活潑,過程的愉悅,感化的深入,從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實現(xiàn)倫理道德的內(nèi)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倫理為本位,決定了音樂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談樂不可能不涉及禮,周代雅樂在具體實施中,與禮樂制度所設(shè)“六官”中的地官和春官關(guān)系最為密切。由于地官掌管邦國之教化的職責,任務(wù)之一,就是要馴化民之情性而使之和順。而要達到民內(nèi)和外順的教化目的,就必須以“五禮”、“六樂”去實施其教化,以樂輔禮,以樂施教?!吨芏Y》所言“教之中”、“教之和”本質(zhì)上是針對人心的改造、教化而言,是以禮為行為規(guī)范,以樂為輔助手段。樂教的道德教育內(nèi)容與情感教育內(nèi)容相輔相成,從而達到“以樂教和”的目的。
    先秦的音樂思想“崇雅抑俗”,強調(diào)教化。師曠其人其事在文獻中的記載,多染上奇異色彩,據(jù)《國語?晉語八》的記載,平公悅新聲。師曠曰:“公室其將卑乎!君之明兆于衰矣。夫樂以開山川之風也,以耀德于廣遠也。風德以廣之,風山川以遠之,風物以聽之,修詩以詠之,修禮以節(jié)之。夫德廣遠而有時節(jié),是以遠服而邇不遷。”師曠認為,音樂可以影響社會的風化,所謂“修詩以詠之,修禮以節(jié)之”,并形成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有時節(jié)”),通過這種樂教行為,達到“遠服而邇不遷”的目的。問題是由“平公悅新聲”引發(fā)出的,并且由此推斷“公室其將卑乎!”因此,在師曠那里,音樂是解決社會風化問題的手段。
    我們的大圣人孔子尤其看重音樂實施的道德含義,《論語?衛(wèi)靈公》記“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孔子是從音樂的道德意義決定其審美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孔子把“樂”的活動作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的首要作用。
    《淮南子》,是繼《呂氏春秋》之后秦漢道家的重要著作。其學術(shù)思想龐雜,但具有以道家思想為基礎(chǔ),吸收先秦儒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痘茨献印窌袑iT提到“禮樂教化之樂”。所謂“禮樂教化之樂”,即人世道德淪喪后,統(tǒng)治者用以治民,教化的音樂?!岸恳诼暽畼?,則五臟動搖而不定矣。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弛騁于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匝苑蚓裰豢墒雇庖?。是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嘩耳,使耳不聰?!保ā毒裼枴罚┧浴耙舨徽{(diào)乎雅頌者,不可以樂”,突出了音樂的道德作用。
    《樂記》對音樂認識的影響很大,在其中涉及到的音樂審美情感問題,往往與其音樂社會學理論和人性論思想緊密相關(guān)。認為“樂”具有“德”的規(guī)定性。“德育為之樂”(《魏文侯》)“樂者,德之華也”(《樂象篇》)就明確了這一認識。如“圣人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