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的沒落還是突圍?-――透析“女子十二樂坊”現(xiàn)象
民樂的沒落還是突圍?
――透析“女子十二樂坊”現(xiàn)象
仲崇連 馮智軍
在流行音樂一統(tǒng)天下,民族音樂日漸低迷的當前樂壇,“女子十二樂坊”掀起一場熱熱鬧鬧的民樂風。短短幾年間,一向沒有市場,象牙塔里的的民樂也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如何提高民眾們的音樂素養(yǎng),這個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音樂教育家們的問題,竟因“女子十二樂坊”的橫空出世而一夜間得以解決。
“女子十二樂坊”是什么,竟然使得大批甚至連眾樂器的名字都叫不上來的民眾們走近民樂?“女子十二樂坊”如此受歡迎,靠的是音樂本身的魅力?還是青春靚麗的外貌,成功的商業(yè)化包裝?“女子十二樂坊”的定位是什么,是民樂,還是新民樂,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個用民樂表演的又一個美女組合?“女子十二樂坊”給中國樂壇帶來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雖然說“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但還是要努力想明白是什么改變了這一切的好,不然等我們失去了最后的純正民樂后,恐怕自己連笑得機會都沒有了!
在“女子十二樂坊”風行已久的今天,再來解讀“女子十二樂坊”,及“女子十二樂坊”現(xiàn)象,應該能更客觀的審視當前的音樂現(xiàn)狀,看到貌似繁榮的民樂風背后是什么!
一、“女子十二樂坊”之回顧
回顧“女子十二樂坊”的經(jīng)歷,2001年6月便在國內(nèi)成立,女孩子們分別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古箏、揚琴、琵琶、二胡、竹笛、簫、葫蘆絲、獨弦琴等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但當時除了引起媒體和聽眾們短暫的獵奇外,便不溫不火的沉寂了許久。2003年,樂坊終于耐不住寂寞,在北京世紀星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日本Platia株式會社共同運作下,制作人王曉京帶領“女子十二樂坊”進軍日本市場。同年專輯《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上市發(fā)行,“首日售出一萬張,兩個月內(nèi)突破百萬張大關”,從而迅速走紅。并榮獲《日本2003年唱片大獎》,參加了2003年度“日本紅白歌會”。
在2004年“女子十二樂坊”攜其在海外的巨量唱片銷量和火爆影響歸來,并一舉贏得了國內(nèi)的盛譽。2004年1月參加“中國輕音樂學會學會獎”評選,獲得六項提名獎,并最終獲得五項大獎。同年,在國內(nèi)各大城市舉辦專場音樂會,而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所到之處好評如潮”。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泰國、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地展開巡演宣傳活動,所到之處再次掀起一股中國民樂的流行風潮。并憑借首張在北美地區(qū)發(fā)行的專輯《Eastern Energy》的銷量成績,榮獲第47屆“格萊美”綜合類最佳新人獎與世界音樂類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的兩項提名候選。同時根據(jù)“女子十二樂坊宣傳網(wǎng)站”上的資料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04年一年就在國內(nèi)外舉辦了58場音樂會,另外還有在日本上市發(fā)行的第二張專輯《輝煌》,在北美上市發(fā)行的《東方動力》專輯,真可謂是風頭正勁,似乎成了中國民樂復興的先驅(qū)!
二、“女子十二樂坊”之風格與定位
轟鳴的電子音效:尖嘯的電子音流撕裂著空氣,震耳欲聾的聲波激蕩起血液的沸騰。
絢麗的舞臺燈光:華麗的舞臺背景,閃爍的霓虹燈,輔以大屏幕的魔幻特效。
靚麗的服飾裝扮:式樣前衛(wèi)大膽,時而妖艷動人,時而性感迷人。
舞動的青春活力:和著節(jié)拍,隨心而舞,激情四溢,盡情搖擺。
張揚的演奏方式:站著拉的二胡,當吉他彈的琵琶,借做大鼓的鐵制儲物柜、、、 、、、
瘋狂的樂迷觀眾:口哨、尖叫、標語、旗幟、熒光棒、追星族、樂迷會、、、 、、、
這絕不是一場搖滾樂隊的演唱會,而是“女子十二樂坊”的音樂會現(xiàn)場!這一切都構(gòu)成了的其特有的風格。與傳統(tǒng)民樂的表演方法相比,絕對是一場徹底的顛覆!
當“女子十二樂坊”掀起民樂風潮之后,媒體及音樂界賦予其極大的關注?;蛘f代表了民樂發(fā)展的新趨向,或說是民樂的背叛和恥辱,或盛譽為“新民樂”,或貶斥為商業(yè)做秀!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女子十二樂坊”的定位是什么,是民樂;還是新民樂;或者什么都不是,僅僅就是其制作人王曉京做說的“十二樂坊既不是民樂,也不是流行音樂,人們聽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但一個僅2004年就在國內(nèi)外舉辦了58場音樂會,另外還發(fā)行了兩張專輯的組合,又有什么時間來保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保證作品的完美精致?保證藝術的探索創(chuàng)造?這一切都背離了藝術內(nèi)在的規(guī)律。遺憾的是當藝術上的差距,可以用年輕貌美來彌補時,一切專業(yè)技巧和藝術素養(yǎng)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而不是藝術上的精深博大。所以,她們拋棄了藝術,藝術更拋棄她們!
不論你的成員有多輝煌的歷史,有多精深的專業(yè)技能,多榮耀的學校背景,當拋棄了藝術的純潔時,就不過是現(xiàn)代化造星工場的又一個產(chǎn)品罷了!所以,動輒“我們的目標是格萊美”的“女子十二樂坊”,具體的定位是什么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存在著,并形成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而且成為商業(yè)化運作的一種成功范例!
如果非的把她歸為某一類,也只能看作是借著民樂來表演的又一個美女組合。如果非強拉為“新民樂”為民樂增光的話,不諦于枉自把藝術流為“媚俗”。
三、“女子十二樂坊”之反思
為什么長久以來低迷的民族音樂在“女子十二樂坊”的商業(yè)炒作下,獲得如此巨大的市場號召力?為什么諸位前輩大師的演奏僅僅是得到行內(nèi)人士的稱道,在普通民眾中默默無聞,幾個年輕的小丫頭卻能征服眾多民樂的門外漢?難道她們的演奏已經(jīng)登峰造極,遠遠高于眾多致畢生精力于民樂藝術的老先生們?
透視紅火的民樂市場,以及眾多樂迷,不難發(fā)現(xiàn)繁榮只是商業(yè)的繁榮,遠非是民樂的繁榮。而且透射出可怕的事實!
附庸風雅的民眾審美。在傳統(tǒng)的民樂的音樂會上,懷著對藝術的虔誠,演奏者莊重肅穆,聽眾正襟危坐,交流在音樂的流淌中靜靜地進行,而且欣賞者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但由于種種原因,藝術教育尚未普及到所有民眾都具有欣賞嚴肅音樂的能力,恰好“女子十二樂坊”的火爆表演和傳統(tǒng)民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吻合了民眾附庸風雅的需求,又迎合了現(xiàn)代喧鬧的生活節(jié)奏,從而吸引了大批從未進過音樂廳的觀眾。
崇洋媚外的藝術思潮。當“洋”味的西方音樂走進中國之后,本土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就陷入了“土”的尷尬境界。人們開始向西方音樂尋找出路,這本是無可厚非的藝術交流,但一部分音樂家觀念上陷入了厚此薄彼的誤區(qū)。從而,不是在西方音樂中吸取藝術高層次上的相通,而是生搬硬套西式的演奏形式和風格,結(jié)果得到的自然是既失去自身魅力又沒有融會貫通的不倫不類。
不甘寂寞的藝術態(tài)度。真正的藝術家是要耐得住寂寞,潛心于創(chuàng)作。但現(xiàn)代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使人們在對社會的適應中,往往會發(fā)生偏差,沾染上浮躁之心,急于求成,急于得到社會的認可。隨著心態(tài)的變化,開始追尋求奇、求異、求怪的捷徑,妄圖一步登上藝術的頂峰,從而步入了“媚俗”的誤區(qū)。
當然,尚有許多因素未能一一分析,但正是對音樂的異化,才造就了“女子十二樂坊”的風行于世!
結(jié)語――難解的民樂之路
在社會急劇變革的今天,人們浮躁的心理愈加渴望藝術的撫慰;同時,也對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對,藝術也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并且適應新時期的審美趨向和要求。所以,藝術要走向民眾,要與時代同步,但怎樣協(xié)調(diào)與民眾、時代的關系,卻是有必要商榷的。
首先,“媚俗”的藝術是對藝術的背叛!民樂因其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要求欣賞者具備基本的鑒賞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民樂的市場化,以至于民樂愈來愈退縮于文人騷客的專屬玩物。但如果為了追求市場效應,而降低藝術的含金量,采取取悅大眾欣賞水平的方式,即“媚俗”的道路,則是對藝術市場化的曲解。
藝術不是用媚俗來贏得市場,來迎合人們附庸風雅的!只有潛心于提高民眾們的音樂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藝術市場。
其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其獨有的藝術門類,正是各種各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