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代幾種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guān)系
在我國古代音樂史中,宮廷音樂是與民間音樂相對的音樂部類,人們一般認為它與民間音樂是兩個完全對立的領(lǐng)域,但當我們深入探尋兩者關(guān)系時會發(fā)現(xiàn)宮廷音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與民間音樂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這種密切的關(guān)系在清代顯得尤為突出,清代宮廷音樂大量吸收了民間音樂的元素和營養(yǎng),從而大大豐富了宮廷音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同時也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
一、來源于民間的宮廷樂曲
一般認為宮廷音樂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來看都是嚴肅、精致、柔媚、典雅的音樂,具備著無可動搖的“正統(tǒng)性”,而民間音樂卻是民間老百姓自己創(chuàng)作的活潑、粗放、通俗、未加雕琢的音樂,兩者似乎并無聯(lián)系。但是通過深入研究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宮廷音樂的演奏曲目有很多是宮廷樂官根據(jù)從民間采集來的音樂加以整理修飾而成的,只不過改變它的內(nèi)容和情調(diào),讓它更加符合禮制,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而已,清代的宮廷音樂也不例外。
《鐃歌大樂》是清代皇帝大閱或車駕游幸時演奏的音樂,其樂曲很多,內(nèi)容均為歌功頌德之詞。但就是這樣典型的宮廷音樂,其曲牌卻是來自民間的,“它是由器樂和聲樂兩部分組成,其器樂樂段,雖只標‘樂譜’二字,而不說明是何曲牌;但我們從所列工尺譜,就很容易看出,那就是民間到處流行的‘朝天子’曲牌。其配有歌詞的樂譜,雖然一時還不易指出其出處,但看其樂譜,已可初步推測其為出于民間的嗩吶調(diào)?!雹俚珜m廷樂官在將這樣的民間曲牌引入宮廷時,顯然并未真正理解這些民間曲牌的風格和內(nèi)涵,《鐃歌大樂》整個曲子聽下來,曲風熱烈歡快,但是歌詞內(nèi)容卻莊嚴肅穆,且樂句的頓挫與歌詞句讀之間也是相互矛盾的。
又如《海青》(又稱《拿鵝》或《海青拿天鵝》)本來是一個在民間非常流行的曲調(diào),描繪了勇猛的海青在天空與天鵝交鋒,經(jīng)過激烈搏斗,將天鵝擊落的情景,風格獨特,曲調(diào)動聽,形象鮮明,反映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獵生活。而“清代宮廷卻利用這個曲調(diào),在它元旦大會時,作為第一個節(jié)目演奏,而且改其名為‘海清',目的在宣揚’河清海宴‘的虛偽口號――意思是說,由于它的統(tǒng)治,導(dǎo)致了天下太平?!雹诖送?像“萬年歡、迎仙客、普天樂、貨郎兒、梅杏爭春、梅花酒、步步嬌、醉太平、錦庭花”,這些宮廷音樂,從它們的名稱來看也很具民間色彩。
二、來源于民間的宮廷器樂合奏
十番,又名十番鼓、十番笛、十番簫鼓等,主要流傳于江蘇省南部無錫、蘇州、常州等地。僧、道兩家稱為“梵音”,民間則稱之為“吹打”或“蘇南吹打”?!笆笔欠褐付鄶?shù)而言,“番”是翻花樣或變化之意,“十番”是指變化多樣。它起于明代,盛行于明萬歷至清代。
至于十番何時進入宮廷并成為宮廷娛樂音樂的一種,至今尚無定論。王芷章認為“其有可能系乾隆皇帝南巡時自江蘇所帶伶工所教”。③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缺少可靠的史料證據(j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嘉慶時期的宮廷中已經(jīng)有十番樂了。清代錢泳《履園叢話》一書中有云:“憶于嘉慶己巳年(1809年)年七月,余偶在京邸,寓近光樓,其地與圓明園相近。景山諸樂部演習《十番笛》。每于月下聽之,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