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區(qū)最有影響的地方小戲之花鼓戲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花鼓戲是湖南地區(qū)最有影響的地方小戲,它是由各地農村勞動山歌、民間小調、燈舞和對子戲、地花鼓發(fā)展起來的。大約在十八世紀末,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同名稱的花鼓戲雛形,十九世紀中葉,各地花鼓戲一方面由湊攏的臨時戲班和半專業(yè)戲班、專業(yè)戲班發(fā)展,另一方面由演出“二小”戲向“三小”戲、多角戲發(fā)展,先后在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劇種。特別是它吸取了各地方大戲的藝術營養(yǎng),漸趨成熟。
后以流行于不同地域和聲腔、劇目、舞臺語言等方面的差別分為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零陵花鼓戲。花鼓戲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在人民群眾中有很深的基礎,各路花鼓戲均用名自的地方官話為統(tǒng)一的舞臺語言,采用各自的民間小調為戲曲曲調。由于他們曲調優(yōu)美動聽,形式生動活潑,語言通俗易懂,表演藝術樸實、明快,并能很好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所以越來越為人民所喜愛。
花鼓戲在二界嶺流傳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1949年解放初期,花鼓戲在河南、安徽等地流傳,后經過發(fā)展繁衍,又傳到安吉梅溪等地,1952年,花鼓戲正式從安吉流傳至長興二界嶺。大約在1955年,藝人柳學富等開始組織人員,成立花鼓戲班子,從事業(yè)余演出活動。每逢農歷新年,戲班子便有頻繁的演出活動,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要演到正月三十。當?shù)貞虬嘧硬粌H在長興如包橋、泗安等地演出,還到過安徽廣德、江蘇溧陽、南京儀征等地,這足以體現(xiàn)花鼓戲在當時的興盛情況。20世紀60―70年代文革時期花鼓戲被禁演,20世紀80年代后始又恢復,并且一度繁榮。
上一篇:皖南花鼓戲特點(民歌風味)
下一篇:湖北三大劇種之荊州花鼓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