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鼓戲的由來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xiāng),是安徽省一個普普通通的縣,但是,這里卻有幾樣東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鳳陽人的絕活――鳳陽花鼓,這是鳳陽民間獨有的傳統(tǒng)藝術,在全國都很有影響。
花鼓是我國一種民間歌舞,南宋時期就有記載,是由農民在田間插秧時擊鼓演唱發(fā)展而來,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鏜鑼,女打小花鼓,邊歌邊舞,有時增加樂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風格、曲調不同。
鳳陽花鼓流行于明清時期,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歷史上鳳陽地區(qū)災荒不斷,許多人家離開家園,以打花鼓唱曲為生,鳳陽花鼓又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鳳陽歌》,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據(jù)清代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jié)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當時鳳陽年歲豐收時,仍然有人唱著鳳陽花鼓出走他鄉(xiāng)謀生,清代顧見龍繪“花鼓演唱圖”這又是什么緣故呢?其實,當時的鳳陽也并不是每年都鬧災荒,出走他鄉(xiāng)據(jù)說還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為了要充實自己故鄉(xiāng)鳳陽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有錢人家十四萬戶遷移到鳳陽,不準他們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違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鄉(xiāng)掃墓探親,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賣藝回鄉(xiāng),來年春季再回鳳陽。隨后相沿成俗,不論豐收災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鳳陽花鼓又以這種賣藝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上一篇:岳陽花鼓戲的歷史
下一篇:益陽花鼓戲的形成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