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呂劇 >

呂劇歷史介紹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呂劇發(fā)源于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qū)牛莊鎮(zhèn))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v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fā)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后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于魯西南一帶地區(qū),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fā)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并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jié),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以逃荒要飯謀生。于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yǎng)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qū)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莊、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yè)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jié)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xiāng)東寨村藝人張?zhí)m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xiāng)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qū)后,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莊、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jié)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