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這是什么》人音版第三冊第三課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論壇 版主 大豆 推薦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這是什么》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
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并逐步成為音樂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首先解讀教材:《這是什么》是一首兒童歌曲,2/4拍、五聲宮調式,四樂句構成一段體結構。
其次分析教材:此課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從前一節(jié)聆聽《調皮的小鬧鐘》發(fā)現(xiàn)特點,在展開聯(lián)想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并為下節(jié)《時間像小馬車》歌曲的學習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三、學情分析:
我所執(zhí)教的二年級,有5% 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多次鼓勵,讓孩子們得到自信后,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另外,有30%的學生會彈鋼琴,識別五線譜能力強。因此在教學中,我會給孩子們展示鋼琴演奏的機會,并配合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有65%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實踐活動中,那么在最后的創(chuàng)編伴奏中,我會給孩子們多次表現(xiàn)機會。
四、設計思路
首先,利用身邊的事物引導、發(fā)現(xiàn)音樂要素的存在。再通過節(jié)奏訓練,讓學生體驗音有高低、長短、強弱。目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
其次,利用謎語導入教學。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后,利用聽唱的方式,學習歌曲。并在學會歌曲后為歌曲創(chuàng)編伴奏。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五、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本課以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認知音樂要素。并運用聽唱的技術手段完成本課教學。
六、教學資源:
七、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演唱歌曲《這是什么》,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鐘表形象,認識時間的寶貴,懂的珍惜時間。
依據大綱,音樂教育本身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能有效的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長。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的方法揭示音樂要素,用聽唱方式完成歌曲學習。
依據大綱,興趣有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功能,誘發(fā)、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興趣乃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道音樂中音有高低、音有長短、音有強弱。
依據大綱,對于音樂教育來說,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既是認得整體素質中的音樂素質的一種需要,同時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
八、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唱《這是什么》
教學難點:感受并分辨歌曲中音的高低、長短、強弱。
九、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約5分鐘)
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約5分鐘)
主體參與,學習歌曲(約25分鐘)
拓展延伸,即興表演(約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