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教案 > 高中音樂教案 >

第十六講-中國近、現(xiàn)、當代音樂史講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網(wǎng)友 紅裙子 推薦

第十六

授課內容:   第五節(jié)  歌劇、舞劇、歌舞和電影音樂(下)

教學目的:了解當代我國電影音樂、電視音樂的發(fā)展情況,能夠正確評價“革命樣板戲”

重點、難點:“革命樣板戲”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多媒體課件,作品欣賞

教學過程:

第四節(jié)    歌劇、舞劇、歌舞和電影音樂(中)

    3“革命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是當代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個特有名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的戲曲音樂事業(yè)得到了很快的發(fā)展,廣大戲曲音樂工作者在收集、整理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同時,在60年代前后,會同一批歷史學家進行了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戲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批現(xiàn)代題材的戲曲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程式、唱腔,并在此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程式和唱腔。不僅如此,還在伴奏的樂隊以及樂隊的配器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我國傳統(tǒng)戲曲改革開辟了一條嶄新道路。

    1964年6月5日,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揭開了序幕,歷時近兩個月,參加演出的有文化部直屬單位和 18 個省、市、自治區(qū)的29個劇團共五千多人。共演出大戲25臺,小戲10出,是中國京劇界的一次空前的盛會。在眾多的演出劇目中,有一大批在思想上、藝術上有成就的戲。如中國京劇院的《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北京京劇團的《蘆蕩火種》、《杜鵑山》、上海京劇院的《智取威虎山》、山東京劇團的《奇襲白虎團》、淄博、青島京劇團的《紅嫂》、云南京劇團的《黛諾》、長春京劇團的《五把鑰匙》、唐山京劇團的《節(jié)振國》等。這些現(xiàn)代京劇,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塑造新時代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績,為中國京劇的改革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為了達到其篡黨奪權的目的,竊取了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改革的成果,把其中的八個劇目奉為“革命樣板戲”,對這八個劇目在藝術上精雕細刻,動用了全國文藝界中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人員和演員,使這些傾注了中國藝術家們心血的藝術成果成為“四人幫”篡黨奪權的工具。1967年5月1日,上海京劇團的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山東京劇團的現(xiàn)代京劇《奇襲白虎團》與中國京劇院的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即現(xiàn)代京劇《蘆蕩火種》,1964年改為《沙家浜》)、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集聚在北京舉行了“會演”。

    這八部劇目經當時的“兩報一刊”(即《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志)的大力宣揚,并借紀念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25周年,被奉為“革命樣板戲”,作為“無產階級文藝的典范”在中國大陸風行,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程度。

    在八部“革命樣板戲”中,有五部現(xiàn)代京劇,兩部現(xiàn)代芭蕾舞劇,一部“交響樂”。除《海港》外,其余七部均反映的是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

    作品欣賞《紅燈記》選段 ――“做人要作這樣的人”

    此外,這些現(xiàn)代京劇伴奏音樂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在改革京劇伴奏樂隊,運用交響手法,烘托舞臺氣氛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如:《智取威虎山》

中的“打虎上山”中的“穿林?!?、“急速出兵”中的“滑雪”音樂,與劇情及舞臺表演緊密結合,所取得的舞臺效果是十分動人的。

作品欣賞《智取威虎山》第九場中的“滑雪”音樂片段

 在八部“革命樣板戲”中,還有兩部芭蕾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這兩部芭蕾舞劇都曾在1964年首演,其題材都取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戰(zhàn)爭。在舞蹈和音樂藝術方面,這兩部舞劇廣泛而巧妙地吸收了中國舞蹈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在塑造人物性格、主題音樂在劇中交織衍展方面都體現(xiàn)出濃郁的中國特色;在吸收我國民間音樂的音調素材,運用主題貫穿和交響化的戲劇手法上都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把西洋管弦樂隊與民族特色樂器的有機結合以及和聲與配器的民族風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也是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的。

    繼這八個“樣板戲”之后,到1970年,經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的精心策劃,第二批“革命樣板戲”也登臺出場。這批“樣板戲”分別是北京京劇團改編的現(xiàn)代京劇《秋收起義》(即《杜鵑山》)、中國京劇院改編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京劇《紅色娘子軍》和《平原作戰(zhàn)》、上海京劇院的《龍江頌》、《南海長城》(即《盤石灣》)和中國舞劇團改編創(chuàng)作的芭蕾舞劇《紅嫂》(后改名《沂蒙頌》)等。

    在第二批“革命樣板戲”中現(xiàn)代京劇《杜鵑山》可謂眾戲中的佼佼者?!抖霹N山》原是上海藝術劇院1963年演出的一部話劇(由上海歌劇院王樹元編?。?,同年由北京京劇團改編成同名京劇。該劇描寫的是在湘贛邊界的一支農民武裝,在黨代表柯湘的教育和改編后,取得了與反動地主武裝斗爭的勝利,并參加了井岡山的工農紅軍?!抖霹N山》在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①“對白”全部用“韻白”,體現(xiàn)了京劇“韻白”所具有的韻律性、節(jié)奏性和起伏性;②唱腔“歌劇化”,但京劇特點仍貫穿始終;③主要人物的音樂主導動機在劇中各場面及唱腔中滲透,對劇中矛盾的沖突和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刻畫起到了極大的深化作用;④一些舞蹈和武打場面與音樂的珠連壁合,更為該劇的成功增添了光彩。

    如何看待“革命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是我國音樂史上的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并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特殊藝術,因此我們不能回避它,也不能拋棄它,而應對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更應值得提出的是,“樣板戲”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在音樂設計、樂隊的編配等方面還應在我國的戲曲改革中很好地繼承,如果我國的戲曲音樂能夠在總結“樣板戲”的經驗基礎上繼承發(fā)展,我國的戲曲音樂的春天就一定會到來。

    4  電影音樂

    五、六十年代的電影音樂是隨著我國電影事業(yè)不斷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從總體上來看,這些電影音樂都能恰到好處地配合了電影的總體構思和場景、人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但仍未跳出自30年代以來的電影音樂偏重于電影歌曲的框框,所以電影音樂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電影歌曲方面,產生了一大批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電影歌曲。如劉熾為電影《上甘嶺》所創(chuàng)作的插曲《我的祖國》、為《祖國的花朵》創(chuàng)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漿》、通福為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所創(chuàng)作的《敖包相會》、張棣昌為《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創(chuàng)作的《人說山西好風光》、高如星為《柳堡的故事》創(chuàng)作的《九九艷陽天》、呂其明、肖衍為《紅日》創(chuàng)作的《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呂其明為《鐵道游擊隊》創(chuàng)作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雷振邦為《五朵金花》創(chuàng)作的《蝴蝶泉邊》、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創(chuàng)作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鞏志偉為電影《怒潮》創(chuàng)作的《送別》、黃準為《紅色娘子軍》創(chuàng)作的《娘子軍連歌》、寄明為《英雄小八路》創(chuàng)作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在這些電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們還充分發(fā)揮了民族音樂旋律美的特點,使這些電影歌曲通俗易唱,深入人心。

作品欣賞《我的祖國》

《祖國頌》是作曲家劉熾1957年拍攝的寬銀幕文獻記錄片《祖國頌》(初名《1957年國慶節(jié)》)所創(chuàng)作的兩部混聲合唱,影片于1958年獻映后,《祖國頌》便隨之在全國流傳。

作品欣賞《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作品欣賞《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在這一時期的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中,也有一部分作曲家在為電影的場景配樂方面作出了探索,使這些電影的音樂更加符合其電影音樂的品格和特點。如何世德為大型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勝利》、瞿希賢為《青春之歌》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黃準為《紅色娘子軍》創(chuàng)作的音樂、朱踐耳為《在烈火中永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雷振邦為《五朵金花》創(chuàng)作的音樂、江定仙為《早春二月》創(chuàng)作的音樂以及羅宗賢、葛炎為《阿詩瑪》創(chuàng)作的音樂都是在為電影音樂配樂方面好的作品。

    《阿詩瑪》是我國第一部電影歌劇。音樂以云南哈尼族的民間音樂為基本素材加以變化發(fā)展,并以各種獨唱、重唱和合唱推動劇情的發(fā)展,音樂在其中占有中心的地位,詠嘆調、宣敘調的使用把人物的感情抒發(fā)以及劇情的發(fā)展不斷推向高潮,音樂藝術的魅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和民族色彩。

作品欣賞《馬鈴響來玉鳥唱》

 

 

    “文化大革命”中電影、電視音樂的數(shù)量也很少。有幾部電影的音樂創(chuàng)作比較有特色。如《青松嶺》(施萬春作曲)、《春苗》(徐景新作曲)、《創(chuàng)業(yè)》(秦詠誠作曲)、《閃閃的紅星》(傅庚辰作曲)、《海霞》(王銘作曲)等。這五部電影的插曲,如《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青松嶺》插曲)、《春苗出土迎朝陽》(《春苗》插曲)、《紅星歌》和《映山紅》(《閃閃的紅星》插曲)、《滿懷深情望北京》(《創(chuàng)業(yè)》插曲)和《漁家姑娘在海邊》(《海霞》插曲)等一直在人民群眾中間傳唱,成為人民喜愛的電影歌曲。

作品欣賞 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紅星歌》

    我國80年代前后的電影、電視音樂在飽經“文革”10年憂患之后重獲新生。廣大電影、電視音樂工作者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在電影、電視音樂的體裁和題材以及藝術手法上進行探索和開拓,電影音樂率先出現(xiàn)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故事片《小花》(王酩作曲)、《廬山戀》(呂其明作曲)、《甜蜜的事業(yè)》(王銘作曲)、《小街》(徐景新作曲)等。特別是電影《小花》的主題歌和《甜蜜的事業(yè)》插曲,結構簡明,曲調很接近口語化,抒情而別致;加上采用了電聲伴奏,使電影中特定場景的設計別具一格,新穎獨特,因此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作品欣賞《妹妹找哥淚花流》

作品欣賞《甜蜜的事業(yè)》插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這些電影的音樂對當時在中國出現(xiàn)的“流行歌曲”實際上給予了很大的策應和支持,并對后來的電影音樂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電影音樂也曾出現(xiàn)過重、過多、過響及歌曲濫用的偏向。進入80年代后,這種偏向得到了扭轉,出現(xiàn)了一批取得了相當藝術成就的作品。如故事片《城南舊事》(呂其明作曲)、《人到中年》(吳大明作曲)、《駱駝祥子》(瞿希賢作曲)、《天云山傳奇》(葛炎作曲)、《逆光》(張宏作曲)、《西安事變》(李耀東作曲)、《海囚》(黎英海作曲)、《知音》(王銘作曲)、《都市里的村莊》(徐景新作曲)、《青春祭》(瞿小松、劉索拉作曲)、《芙蓉鎮(zhèn)》(葛炎作曲)、《紅高粱》(趙季平作曲)、《庭院深深》(楊予  作曲)、《開國大典》(施萬春作曲)、《老井》(許友友作曲)、《原野》(杜鳴心作曲)等;美術片《三個和尚》(金復載作曲);紀錄片《鴿子》、《潛海姑娘》(均王立平作曲)等。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電影插曲,如《啊,故鄉(xiāng)》(《廬山戀》)、《牡丹之歌》(《紅牡丹》)、《我愛你,中國》(《海外赤子》)、《心中的玫瑰》(《淚痕》)、《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黑三角》)、《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神圣使命》)、《迎賓曲》(《客從何來》)、《燕歸來》(《燕歸來》)、《滿山紅葉似彩霞》(《等到滿山紅葉時》)、《牧羊曲》(《少林寺》)、《為人作嫁幾時休》(《梅花巾》)、《小鳥小鳥》(《苗苗》)、《雙腳踏上幸福路》(《咱們的牛百歲》)、《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小街》)、《妹妹曲》(《紅高粱》)、《馬背搖籃》(《啊,搖籃》)、《小小無錫景》(《二泉映月》)、《天山路彎又彎》(《天山行》)、《大海啊,故鄉(xiāng)》(《大海的呼喚》)、《飛吧,足球》(《飛吧,足球》)、《花溪水》(《柳暗花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