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音樂家 >

柴可夫斯基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1859年畢業(yè)于彼得堡法律學校,在司法部任職。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xié)會音樂學習班(次年改建為彼得堡音樂學院)。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獻身音樂事業(yè)。1865年畢業(yè)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chuàng)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chuàng)作。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號悲愴交響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俄國廣大知識階層的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nèi)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愴)交響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羅科主題變奏曲》、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交響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意大利隨想曲、弦樂小夜曲以及大量聲樂浪漫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中國樂迷親切之稱為“老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優(yōu)秀作品與其一生的情感經(jīng)歷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織體飽滿,旋律優(yōu)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維亞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莊。父親是一位礦業(yè)工程師,1848年遷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并選修音樂課,師從Т.И.菲利波夫學習鋼琴。1859年從法律學校畢業(yè),進入司法部任職,同時鉆研音樂。

  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xié)會的音樂班學習。1862年在音樂學習班的基礎上成立了俄國第1所高等音樂學校──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柴科夫斯基成為該校第1批學生,在Н.И.扎連芭指導下學習和聲與復調(diào),在А.Г.魯賓斯坦的指導下學習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職務與學習音樂之間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幾經(jīng)考慮,于1863年毅然辭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獻身于音樂事業(yè)。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yè)作品為康塔塔《歡樂頌》(J.C.F.席勒詩),獲得銀牌獎。同年應Н.Г.魯賓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來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樂學院,并開始了緊張的創(chuàng)作活動。約10年時間,柴科夫斯基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響曲鋼琴協(xié)奏曲、歌劇、舞劇、管弦樂序曲、室內(nèi)重奏等。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柴科夫斯基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創(chuàng)作而苦惱。但為了經(jīng)濟來源,他又不得不繼續(xù)擔任教學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結婚。這是一個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殺威脅),柴科夫斯基為此極為痛苦,想自殺跳河卻未能成功,不久即離異。創(chuàng)作與教學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帶來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負擔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與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訊友誼,這給柴科夫斯基以極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頗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富孀,非常喜愛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兩人在頻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梅克夫人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科夫斯基以優(yōu)厚的經(jīng)濟資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創(chuàng)作。

  從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間,是柴科夫斯基在創(chuàng)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4、第5、第6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瑪捷帕》、《黑桃皇后》、《伊奧蘭特》,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以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意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以及許多浪漫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歐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國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國劍橋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親自指揮其《第六交響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亂癥逝世(另一說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殺而死)?;蛟S是因為其同性戀的身份不被當局接受。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的時期。他熱愛祖國,關心俄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又看不到俄國社會的出路。他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tài)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人生的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并把這種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創(chuàng)作中去。這可以說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的基本思想傾向。

  柴科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社會沖突等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題材,但卻通過自己對于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純屬俄羅斯風格,凄絕美艷,雖然難免與人以窠臼的感覺,但是卻帶著一抹悲傷的感情,就好像寡婦夜半的哀哀啼泣。

  從創(chuàng)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chuàng)作傾向于表現(xiàn)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則更傾向于表現(xiàn)深入的悲劇性。他在交響曲、歌劇、芭蕾舞劇、協(xié)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nèi)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從創(chuàng)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chuàng)作比較傾向于表現(xiàn)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則更傾向于表現(xiàn)深刻的悲劇性。他在70年代末所寫的《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則屬于他在前后兩個時期交界時的作品。

  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過6部交響曲和1部標題交響曲。他的第一、第二、第三交響曲寫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屬于前期創(chuàng)作。

  這3部交響曲體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與М.N.格林卡以來俄羅斯交響音樂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這3部交響曲都屬于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題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

   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響曲以及《曼弗雷德》交響曲。屬于后期創(chuàng)作,風格上轉向深刻的心理刻劃,它們的主題思想都屬于表現(xiàn)主人公對幸福的渴望和阻撓幸福的“厄運”之間的矛盾沖突。f小調(diào)《第四交響曲》寫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獻給梅克夫人,但在總譜手稿上只寫“獻給我的摯友”。柴科夫斯基賦予這部交響曲的序奏主題以極重要的意義,讓它貫穿整個交響曲的4個樂章,稱它為整個作品的核心,是“厄運”的象征。雖然在第1樂章中個人和厄運間發(fā)生了悲劇性的激烈沖突,但在末樂章中則體現(xiàn)了力圖擺脫苦悶,走向人民,從人民的歡樂中獲得對生活的信心的樂觀結局。e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寫于1888年。在這部交響曲中也有一個代表“厄運”形象的序奏主題貫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凱旋式的尾聲中結束。b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寫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議,題名為《悲愴》。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劇性交響曲創(chuàng)作的高峰。全曲在經(jīng)過激烈的戲劇性沖突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達到的是悲劇結局。末樂章一反交響曲的傳統(tǒng)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氣氛的慢板代替了熱烈的終曲。

  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寫于1885年,這是根據(jù)G.G.拜倫的同名詩劇而寫的交響曲,抑郁寡歡的主人公的最后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中所蘊含的感情十分豐富,復雜,深刻,感人。正是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內(nèi)心不斷涌動的情感使他經(jīng)常打破傳統(tǒng)交響曲的模式,將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劇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中另一重要領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寫過11部歌劇,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這兩部歌劇的腳本都是根據(jù)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編的?!度~甫蓋尼?奧涅金》寫于1877-1878年。歌劇表現(xiàn)了塔吉雅娜、奧涅金、連斯基等幾個貴族青年由于厭倦了本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朦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經(jīng)歷的悲劇,表現(xiàn)了歷史的趨向。音樂以悠長、抒情的旋律,細致表現(xiàn)人物心理為特征?!逗谔一屎蟆穼懹?890年,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所粉碎的悲劇。音樂在刻劃人物性格、表達戲劇沖突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柴可夫斯基在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他一生寫了3部舞劇音樂:《天鵝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夾子》(1891-1892),都已成為世界舞劇藝術中影響巨大的作品,廣泛流傳在各國的芭蕾舞臺上。柴可夫斯基對舞劇音樂進行了許多革新,他克服了過去舞劇音樂的公式化弊病,賦予舞劇音樂以交響性的發(fā)展,使之更富于戲劇性,大大提高了舞劇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在器樂協(xié)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74-1875)和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樂觀的作品,第1樂章熱情洋溢,第2樂章優(yōu)美抒情,末樂章粗獷豪邁,并在壯麗的凱歌般的音樂中結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滿歡樂情緒的作品,主題音調(diào)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整個作品在質樸的風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氣和親切的抒情,并以熱烈的具有民間歌舞特點的終樂章結束全曲。

上一篇:理查德?克萊德曼 下一篇:李斯特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