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中國音樂史 >

張國勇的三重角色

作者:王安潮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音樂生活的日漸豐富使一個個樂團的成立成為可能和必需,由此使得中國的指揮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培養(yǎng)出了許多活躍于國內外音樂舞臺的中青年指揮家,現(xiàn)職上海歌劇院院長、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的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博士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張國勇以優(yōu)異的成績分別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指揮專業(yè),以嚴謹著稱的教授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在其畢業(yè)音樂會上盛贊其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樂團找到自己的位置。帶著驕人成績歸國后的張國勇博士在上海音樂學院教習指揮之余,還活躍于國內外音樂舞臺,很快以其出眾的才華成為中國中青年一代指揮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俄羅斯和前蘇聯(lián)作曲家作品的最佳詮釋者,本文即是從張國勇博士歸國后行文展開的。

筆者以探究的心理,走近張國勇,走近他的指揮藝術。初次采訪時,其睿智的目光、疲憊的神情,猜想其是剛走下指揮臺,結束了一次重要的排練或演出。筆者曾數(shù)次在其課堂上“蹭課”,但所見生活中的張國勇先生和以前在課堂上看到的嚴謹教授不同,這一次,他的和善很快打消了我緊張而充滿顧慮的眼神。通過這次暢談,我對以前所掌握的資料、所做的聽課筆記、所感受的其音樂會演出,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走近了張國勇博士的指揮世界,知其在指揮舞臺、歌劇院院長和音樂學院教學三個領域扮演著三重角色。

指揮舞臺的掌控者

交響曲的指揮是每一位指揮家成長的必由之路,站在高起點上的張國勇博士,歸國后的交響舞臺指揮生活迅速在各個層次的樂團上展開,使其成長有了寬廣的視野和肥沃的園地,為其指揮技術的成熟和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張國勇在中國指揮音樂舞臺所引起的轟動當不得不提2001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原定由日本索尼公司董事會主席、東京愛樂樂團董事長、著名指揮家大賀典雄執(zhí)棒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閉幕式音樂會,由于其在11月7日突然病倒在指揮臺上而使組委會亂作一團。情況危急,救場如救火,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將要出場的這位指揮家身上,有著豐富臨場經(jīng)驗和卓越指揮才能的張國勇博士眾望所歸,將這場演出完美地完成了。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透露著溫暖色彩,合著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國當代指揮家再一次深深地感染了中國北京的聽眾,演出在長時間的掌聲中載入了中國指揮藝術發(fā)展的史冊。

有人也許會說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事實上,這種經(jīng)歷對張國勇博士已不是第一次。就在當年的北京,中國愛樂樂團將于4月13日和4月1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交響音樂會,演出突發(fā)事件是波蘭指揮家雅切克?卡斯普契克因病不能前來北京,此次變故是中國愛樂樂團自成立以來第一次遇到這種特殊情況。原定由卡斯普契克指揮的4月19日保利劇院音樂會由張國勇?lián)?。他為觀眾指揮了肖邦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和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張國勇的指揮為肖邦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賦予了足夠的詩意和激情,樂隊音色清澈透明有著淡淡的憂思,并不像許多人的處理過于強調宣泄式的“大抒情”,卻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肖邦更為敏感、洞察細微的內心世界,使十九世紀的“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透露著迷人的“詩意”;而馬勒第四,張國勇更是使其在溫情中透露出無盡的變化。指揮和樂隊、獨唱渾然天成,絲毫看不出初次合作的慌張。觀眾稱:“處亂不驚,心若止水,這完全得益于藝術家的嚴格訓練。”從中人們看到了張國勇在指揮上出眾的才華、嚴謹?shù)淖黠L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筆者以為這是張國勇博士指揮才能的厚積薄發(fā)的一次自然體現(xiàn)。

這兩次“偶然”的成功確立了張國勇博士在當今中國指揮舞臺的地位,這種前臺的輝煌來自于其勤奮加天賦的結果,也是其平時嚴謹排練的集中展示。要想真正走近張國勇博士的指揮藝術,還得走近他的排練現(xiàn)場。排練的處理則可以看出張國勇所蘊含的俄羅斯指揮學派的嚴謹素養(yǎng),反映出張國勇博士扎實的指揮基本功和豐厚的理論儲備。張國勇在排練時除了講技術處理,還要講了很多理念性的東西,這是其演繹俄羅斯學派作品的要訣之一。記得2000年小澤征爾中國之行,觀看上音青年交響樂團的表演,張國勇教授就選擇了肖氏的一首根據(jù)第八弦樂四重奏改編而成的室內交響曲(肖氏有些弦樂四重奏能反映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下的知識分子的復雜的內心世界)。張國勇先生以舒展的線條、優(yōu)美深情的旋律,調動了樂隊變化無窮的動力,內緊外松地將之展演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感受了肖氏的外在的舒展和內在內在的哲理。小澤征爾先生對張國勇博士的指揮才能贊賞有加。

 張國勇先生的指揮交響樂演出很多,但他自己卻謙虛的說滿意的不多,足見其對自己要求的苛刻。在我一再要求下,他說出了如下的演出尚可:

2001、4、19: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與中國愛樂合作:馬勒G大調第四交響曲

2001、11、8: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與東京愛樂合作: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2002、3、 2:在上海大劇院上演肖斯塔科維奇《森林之歌》(中國首演)

2002、4、 6:與中國交響樂團合作:肖斯塔科維奇第八交響曲

2002、3、23: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五交響曲(中國首演)

2002、5、25: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一交響曲

2002、11、27:與上海青年交響樂團合作:達夫尼與克羅埃第二交響曲(上海音樂學院校慶慶典音樂會)

2003、3、15: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 :西貝柳斯第四、第七交響曲(中國首演)

2003、4、19:中國愛樂交響樂團合作:馬勒第四交響曲

張國勇在曲目的選擇上敢于直面挑戰(zhàn)而選擇肖氏作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具備扎實的指揮基本功所反映出曲目選擇的廣闊視野。

本人曾數(shù)次領略張國勇博士的指揮風采,其簡練明晰的指揮圖示、準確細膩的點線、舒展自如的動作、含蓄而豐富的肢體語言、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嚴格準確到位的表情提示等,無不展現(xiàn)其作為一位中國當代成熟優(yōu)秀的指揮家風范。在一次西貝柳斯專場音樂會上,張國勇指揮著樂隊給我們“描繪”著芬蘭這個北歐城市的迷人旖旎風光,音色變化豐富(《芬蘭頌》),音樂織體清晰、旋律線條流暢,樂隊完全掌控在其“魔力”之下(《小提琴協(xié)奏曲》),就像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航海舵手駕馭著航船奔向理想的彼岸。在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中,筆者又聽到肖氏豐富曲折的內心世界,感受著這位二十世紀最優(yōu)秀的交響樂作曲家的音樂之美,俄羅斯優(yōu)美如歌的旋律不絕于耳,響徹交響舞臺。張國勇在肖氏的作品中善于挖掘其內涵和理念,又善于揭示肖氏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較為真實地再現(xiàn)作曲家的音樂語言。在馬勒的作品詮釋上,張國勇先生融入了生動、深情的情感體驗,將馬氏冗長的作品娓娓道來,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在述說著生活的美好和希冀。張國勇博士在這些作品的演繹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注重作品的譜面記號,并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重視作品的內在邏輯性是其一大特色(作品的邏輯性反映在結構曲式中)。他不依賴于大指揮家錄音版本的束縛,而注重譜面的記載,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形成內省、細致、豐富、溫文爾雅、深情如水的交響樂指揮風格,并且善于深入挖掘作品所蘊涵氣韻和張力,肢體語言與音樂作品的詮釋渾然天成、妙手捻來。鑒于其在俄羅斯和前蘇聯(lián)作品上的突出成績,張國勇被譽為國內這一領域交響樂作品詮釋的專家,可以看出其在樂隊的掌控能力上游刃有余,大有皇者風范。

張國勇非常崇敬李德倫等老一輩指揮家的品德,積極扶持、幫攜地方交響樂團,在其繁忙的工作之余,兼作地方樂團的藝術總監(jiān)、顧問。如:深圳交響樂團、浙江交響樂團、安徽交響樂團等,對這些樂團的成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安徽交響樂團指揮徐宏先生在張國勇博士排練后盛贊張國勇先生在安徽交響樂團的演奏水平上起了的翻天覆地變化。張國勇這種獻身中國交響樂的精神是其指揮藝術品質的保證,歷史也將記住這位中國指揮家飽含深情的貢獻。

上海歌劇舞臺的領跑者

與中國現(xiàn)今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相比較,歌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極其蕭條。除北京、上海、沈陽等城市外,其它地方的歌劇演出幾乎為零,歌劇創(chuàng)作更是無從談起。是不是各地沒有演出的實力呢?據(jù)筆者所知,各省市在省級文藝團體的重組中,大多都建立了省級的歌劇舞劇院,且有一批才華橫溢的歌劇表演人才。那么,是什么成為各地中國歌劇出演的攔路虎呢?是觀眾市場的匱乏影響了歌劇的出演?筆者以為,主要是缺少歌劇出演的領路人、帶頭人、創(chuàng)新人。

眾所周知,近幾年嚴肅音樂的市場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據(jù)載,上海去年演出市場觀眾總人數(shù)超過了700百萬人次,而歌劇觀眾只有13300人左右,占0.19‰,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從這組數(shù)據(jù)中,我們看到了危機,也看到了希望。上海的歌劇舞臺當務之急是多演出,多出精品,沒有觀眾并不可怕,我們可以培養(yǎng)一批觀眾,就像我們培養(yǎng)交響樂觀眾一樣。這就需要有一批歌劇舞臺藝術的領路人、帶頭人、創(chuàng)新人,可喜的是這樣一個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他就是張國勇院長。

活躍于指揮舞臺的張國勇博士,在就任上海歌劇院院長之職之日起,雖然深知“不少人一聽歌劇兩字就頭疼”,但毅然把自己的事業(yè)與上海乃至中國的歌劇藝術的發(fā)展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在不斷努力探索上海歌劇出演的可行之路。以下是筆者窺其端倪的總結

措施之一,以歌劇精品挖掘觀眾的欣賞潛能。張國勇院長上任之日始,邀四方賢才,重新排演國內外經(jīng)典歌劇。不僅從音樂上進行深挖掘、細琢磨,還從導演、舞美等方面重新進行制作,使之既保留傳統(tǒng)的內蘊,又盡量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已經(jīng)推出的歌劇有威爾第《弄臣》、《唐?柏斯夸萊》;2002年5月16、17日上演了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重拳出擊的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2002年10月),在2002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上好評如潮;2003年6月重新打造國產(chǎn)歌劇精品《江姐》(演出四場);于2003年10月21、22日推出歌劇精品《茶花女》等。這些精品歌劇的推出,拓展了上海樂迷的歌劇視野,開啟了市民歌劇欣賞的大門,并通過多種形式,如:海報、節(jié)目單介紹、視頻宣傳、推介會、藝術沙龍、劇情視聽講座、觀眾見面會等外在形式幫助普通市民接近這些作品的內容,以此挖掘了觀眾歌劇欣賞的潛能。

措施之二,積極組織新創(chuàng)歌劇拓寬歌劇的市場。2003年8月8日上演的“新概念”歌劇《女人心》是莫扎特的經(jīng)典之作,該劇原近3個小時的劇本,被壓縮到了兩小時左右,并在保留原作精華的詠嘆調、宣敘調的同時,根據(jù)劇情加入了人們所熟悉的部分流行歌曲。故事的情節(jié)也進行了適當?shù)母木帲尮糯耐鈬伺c時尚的現(xiàn)代人出現(xiàn)在同一個舞臺上,各自展示具有時代特色的情感內涵。張國勇解釋說:“上海還沒有真正形成歌劇的觀眾群,我們嘗試這樣做,只是想通過親近普通大眾的歌劇樣式,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劇院,喜歡歌劇?!痹谶M行這樣的嘗試前,編導們對國際上各種歌劇運作模式進行了了解和論證,發(fā)現(xiàn)歐美的歌劇院為了爭取年輕觀眾,早就開始了“古典歌劇現(xiàn)代化和時尚化”的運作:《波西米亞人》曾被改為現(xiàn)代愛情故事,《魔笛》也被改成了太空時代的歌劇,《蝙蝠》中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青年人狂跳跳迪斯科的場面等等?!鞍熏F(xiàn)代審美觀念和生活情趣融入古典歌劇,在歌劇的發(fā)源地早已屢見不鮮。那么,我們?yōu)槭膊荒苓@么做呢?”張國勇胸有成竹地說。他還表示,演出后會虛心地聽取觀眾的意見,甚至接受觀眾的“嚴厲批評”,再對自己的這種運作進行客觀的審視。這一歌劇的推出,引起了觀眾和媒體的極大關注,歌劇的市場得到了拓展。除了這一“新概念歌劇”,張國勇還積極組織約稿了旅瑞作曲家溫德清先生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歌劇《賭命》。歌劇內容以中國傳統(tǒng)故事窮人和富翁以性命和財產(chǎn)相賭博一事,揭示了人性貪欲的可怕和不同人群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從題材、創(chuàng)作到主演陣容都打上鮮明“中國制造”標識的歌劇《賭命》,將為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首開國外首演的先例。歌劇在中國民族樂器、京劇唱法、法國流行RAP等元素做了適度雜糅。在音樂上,該劇給人以強烈的聽覺刺激,在舞美上給人以新奇的視覺感受,在審美意識上又著意于人性價值觀的深層詮釋,所有這些“新”因素將帶給這部歌劇幾多生命力。該劇于2003年9月4、5日首演于瑞士日內瓦莫扎特國際音樂節(jié),受到極高的贊譽。隨后于9月14、15日在上海大劇院國內首演,張國勇對這一作品充滿了信心,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張國勇還表示將在以后多推出新作品,同時希望作曲家積極參加到中國優(yōu)秀歌劇的創(chuàng)編中來,為繁榮中國歌劇、打造中國歌劇品牌出一分力。

措施之三,以“普及型”歌劇拉近觀眾歌劇的欣賞距離。張國勇院長和林宏鳴書記等新一屆歌劇院領頭人計劃以一系列制作精良的的短小歌劇作為“普及型”來增加演出場次,使歌劇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取悅于觀眾,拉近普通市民與歌劇的距離。同時計劃以歌劇精品詠嘆調的集中演出拉近與觀眾歌劇欣賞的距離。如:與著名聲樂家周小燕先生合作組織演出的歌劇精品系列音樂會;圍繞兩次獲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一等獎的張峰,舉辦的“走近歌劇”系列音樂會等。還成立了“歌劇之友”會員俱樂部,使更多的人能夠與歌劇“交上朋友”。

歌劇指揮對一個指揮家來說是一個要求更全面、更具挑戰(zhàn)性的職位,它既需要指揮與樂隊的默契合作,也需要與演唱者、舞臺技術等有效配合。張國勇很好地協(xié)調了各方,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上海歌劇舞臺繁榮起來,其指揮藝術也上了一個臺階。其在指揮時注重音樂的內在張力,及音樂對劇情的巨大影響;善于掌控歌劇的起伏與變化,做到了主次的區(qū)別變化;加強了歌劇的現(xiàn)代意識發(fā)展,不局限于作品的桎梏,拉近了作品與現(xiàn)代人需求的距離。以其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張國勇院長正在為上海乃至中國的歌劇舞臺藝術做著可行的貢獻,在其指揮技藝聯(lián)系各方紐帶的前提下,張國勇院長在引領上海的歌劇舞臺演出開始起跑。

嚴謹治學的指揮教授

指揮臺上的張國勇博士是一位風采盡現(xiàn)的指揮家,學堂中的他又是一位嚴謹治學的指揮教授。我多次到其課堂上去旁聽,也就有幸近距離了解他的指揮教學藝術。

首先,爛熟于心的樂隊總譜是其教學的無窮資本和財富。張國勇的勤奮學習、良好的音樂記憶力、深入細致的作品分析,為其大腦儲藏了大量樂譜,他不必一邊看著總譜、一邊指點指揮學生的回課。由此,學生的每一處動作欠佳均逃不出他的眼睛。張教授的學生很多,而且他的學生都集中一起授課,這樣便于互相學習。學生多,要求老師的曲目也要多,張國勇的“曲目庫”從古典或更早時期到近現(xiàn)代均有研究和儲備。如在一次課上,一位初學指揮不久的學生所上的是莫扎特第四十一交響曲,一位二年級學生所回的是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一位三年級學生上的是里姆斯基?科薩克夫的《舍赫拉查達》,兩位四年級學生上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張教授在這堂課上指點迷徑,小到一個動作的設計,大到整部作品的把握,都一絲不茍,這都是熟悉總譜的功勞。這樣的指揮教授,對學生可選擇的曲目范圍就大了,教學也就能游刃有余、“宏觀調控”了??梢哉f,張教授的“無譜教學”是其教學的特色,爛熟于心的樂隊總譜是其教學的無窮資本和財富。

其次,對指揮學習的整個過程有著清晰的認識。一個學生的快速成長,得益于教授者及時補給其各個階段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張國勇在教授學生時深知各個階段學生的所需,把握著學生的學習進度,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比如:對一位來滬進修的基層樂隊指揮,他會嚴格訓練其基本技能的欠缺,充分挖掘其長期的樂隊體驗,在動作的規(guī)范性上嚴把關;對一位初步解決了基本動作技能的學生,他會著重提示其作品的處理,解決線條上、織體上的具體問題;對一位初具指揮家風范的學員,他會在動作規(guī)范的基礎上,鼓勵其充分發(fā)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樣,張教授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能充分把握,幫助其快速成長。且他在教學之余,經(jīng)常指導初具指揮素質學生樂隊實踐,培養(yǎng)其上手能力。所有這些均得益于其對指揮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所需有著清晰的認識。

再次,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是其教學質量的保障。張國勇在談及培養(yǎng)他成長的兩位中外教授時說,他受惠于兩位恩師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黃曉同教授訓練了其扎實的基本功和敏感的音樂邏輯,使其以后的學習一路坦途;羅日杰斯特文斯基教授在音樂上有獨到之處,技術堪稱一流,并有很強的哲理性和思想性。羅氏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對俄羅斯作曲家的深刻理解即是在那時展開而形成的。所以,張國勇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也對弟子嚴格要求,對學生不當之處,他總要窮其所由,然后指出其不當?shù)陌Y結,指導其改正。對弟子動作的“敗筆”,他定要手把手地反復更正,并要學生明確對與錯的厲害關系,從不在原則問題上給學生留任何顏面。有時,我作為一個“局外人”在當時當?shù)卣娓杏X某些學生尷尬,學生對其嚴厲也是較為坦然。這種嚴厲換來的是學生指揮上的快速進步,碩果累累。記得他的一位毫無指揮經(jīng)歷的進修學生,在兩年的學習后已能在樂團獨立地勝任指揮工作了;一位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被以色列給予全額獎學金赴以學習;有的學生亦活躍于國內各大樂團,這些成績均得益于張教授嚴謹治學的教學宗旨。

最后,清楚指揮家發(fā)展道路的兩個階段。張國勇坦言,在指揮上,學習是永遠的,這是他多年指揮生涯的體驗。指揮過程可分成學習和工作實踐兩大階段,在學習階段,積累了音樂的邏輯性(主要體現(xiàn)在曲式結構、速度的把握等上)、規(guī)范程度等;而工作階段中的樂隊實踐會反作用于指揮的學習,是學習階段的完善和印證。由此,循環(huán)往復下去,學習是永遠的。在談及指揮的教學時(指揮教學也是工作的一種),他認為也是如此:在教學中,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反饋。如此,張國勇在教學中會嚴格其學生學習的規(guī)范性,但不死板。同時及時讓學生參加到實際的樂團排練中來,在他指揮的大量音樂會和歌劇排練中經(jīng)??梢钥吹狡鋵W生的“工作”身影,這是張國勇清楚指揮發(fā)展道路的兩大階段之間的關系,指導弟子磨合兩階段過程,早日成為指揮舞臺上的行家里手。

從以上教學,我們可以看出,張國勇教授獻身于指揮教學,其嚴謹治學的精神是關鍵,豐富的舞臺體驗,是其教學上取得成果的有力助手,促成他為中國的指揮事業(yè)培養(yǎng)了后備人才。

張國勇是站在中國指揮陣地前沿的藝術家,他以淵博的學識帶領樂隊演繹著上海乃至中國指揮藝術的精彩樂章;在上海歌劇院引領上海歌劇向縱深開拓;在指揮教學中貢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以一個嚴謹、謙遜的學者身份,為中國的指揮舞臺輸送著一個個優(yōu)秀人才,并不斷完善著自己所崇尚的指揮藝術,在中國的音樂事業(yè)發(fā)揮了三方面作用、做了三重角色。其謙和外表下蘊藏著一顆火熱的心,這就是為中國的指揮事業(yè)做出最大的貢獻,使之能早日站立在世界指揮臺上盡情指點江山,描繪音樂的瑰麗篇章。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