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反思點評 > 小學音樂反思 >

對小學音樂教材編排內容的梳理與反思

作者:徐燁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7-20   點擊:

  教材中外國聲樂作品有20首、器樂作品26首,作品數(shù)量基本達到平衡。外國的聲樂作品可謂異彩紛呈,有創(chuàng)作歌曲如:《鈴兒響叮當》《木瓜恰恰恰》等;一些國家的經(jīng)典民歌,如: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喚》、斯洛伐克民歌《牧童》等,這些作品有助于小學生了解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音樂風貌與風土人情。此外,風靡全球的經(jīng)典影視歌曲在教材中也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如《雪絨花》等,還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人聲合唱《歡樂頌》、歌劇“卡門”的童聲合唱《街頭少年》、音樂劇“貓”中的《回憶》選段,為教材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外國器樂作品呈現(xiàn)風格的多樣化,20世紀創(chuàng)作的作品占主導地位,而產(chǎn)生了大量西方經(jīng)典作品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相對較少,筆者認為在外國音樂欣賞作品的編排上應以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為主導。
  通過對以上教材曲目的梳理與分析,筆者認為音樂教材的編寫在音樂教育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在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化過程中,4-6年級人音版音樂教材以學唱聲樂作品為主要部分,其中創(chuàng)作兒歌占大多數(shù),題材內容有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革命英雄主義、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如:《我們的田野》等作品,這體現(xiàn)了對小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樂觀向上的情感教育。教材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民歌、戲曲、曲藝、器樂作品納入其中,讓小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美,如《茉莉花》等。教材中還錄用了許多外國作品,如《卡普里島》等,這讓新時代的小學生打開視野看世界,認識了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與音樂風格,感受到不同體裁與不同流派作品帶來的特殊審美體驗。
  但此教材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首先在中國作品曲目數(shù)量的選擇上聲樂作品的數(shù)量大大多于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作品的數(shù)量大大多于傳統(tǒng)作品,筆者認為作為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應兼顧到古今中外各個層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欣賞和領會到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的“美”,這種“音樂的美”的教育才是音樂學習的“終極目標”,進而讓小學生們從“音樂的美”去感受“心靈的美”和“人性的美”。其次,在教材的選曲方面,大量的中國創(chuàng)作歌曲成為了教材的主體,但其創(chuàng)作的年代較久遠,對于新時代的小學生來說顯得陌生而沒有親切感,當然不能吸引他們,如《趕海的小姑娘》《小螺號》《難忘今宵》《愛的奉獻》《歌聲與微笑》、《同一首歌》等歌曲,雖然是上世紀的經(jīng)典之作,但在新世紀的小學生面前顯得有些陳舊。筆者認為,教材中的作品在選擇經(jīng)典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與時代接軌,應選擇適應新時代小學生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新探索[K]].光明日報,2001.10.16.
  [2]梁亞橋.中小學音樂教材循環(huán)使用的弊大于利[J].中國音樂教育,2009( 5).
  [3]韓勇.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化內容解析[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
  [4]張謙.從“一元論”到“多元論”——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建設發(fā)展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中國音樂教育,2004(8).
  [5]朱黎娟.對小學音樂教材功能的審視[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6).
  [6]雷達、張玉榛.關于中小學音樂教材改革的思考[J].
  [7]李暑紅.美國、日本中小學音樂教材簡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7(8).
  作者: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 徐燁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