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謠融入小學歌唱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福建省廈門地區(qū)為例
《中秋博月餅》是一首閩南歌謠,情緒風趣活潑,旋律婉轉流暢、朗朗上口,描繪了廈門人民在中秋佳節(jié)時,家人團圓、賞月、博餅的熱鬧氣氛。如,廈門市集美區(qū)曾營小學的杜老師在執(zhí)教《中秋博月餅》一課時,巧妙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始終圍繞著感知、了解、體會閩南童謠的韻味進行教學。在教學導入時設計中秋博餅時投豆子的聲音,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并置身于中秋節(jié)廈門地區(qū)博餅的情境中。在熟悉、了解歌曲的歌詞和內容大意后,教師通過口傳心授,以及表情、眼神的傳情表達引導學生進行方言音調的模仿,并運用接龍的形式,帶領學生隨著韻腔,邊唱邊用肢體畫圓,體味閩南童謠的圓潤及拖腔的韻味特點。
小 結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承擔著特殊的教育使命。學校、課堂教學不僅是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本土音樂文化最重要的傳承領域。閩南童謠是生活的表現,教學課堂是展現載體,我們需要在“生活”與“教材”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通過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來實現生活與課堂的溝通融合。我們還要依據閩南童謠的地方音樂特點,在教學中進行實踐,促進本地區(qū)學生深入接觸和了解閩南民間音樂,讓學生從審美上意識到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熱愛并傳承家鄉(xiāng)的音樂文化。
注 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35—36 頁。
?、?廖乃雄《 論音樂教育》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0 年版,第220—221 頁。
?、?趙菲《 從童謠入手,開啟音樂之門—論童謠在“新體系”教學中的運用》,中央音樂學院2012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8—71 頁。
?、?萬婉治《臺灣閩南語歌曲的獨特唱腔與地域文化》,《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 年第5 期。
⑤ 周永芬《中國童謠的音樂形式》,溫州大學2013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