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族音樂多維互動欣賞——以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三冊第2課《快樂的羅嗦》為例
摘要: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老大難”,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教學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三冊第2課《快樂的羅嗦》一課為例呈現(xiàn)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時讓學生在多維互動欣賞中感受多彩的民族音樂魅力。
關鍵詞:民族音樂;多維互動;欣賞《; 快樂的羅嗦》
引言
欣賞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欣賞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1]。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這讓欣賞教學這“老大難”倍感“壓力山大”。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欣賞教學重中之重,在各級質量監(jiān)測輪番轟炸下,音樂課堂成為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演武場”,一線音樂教師悟到關注和深刻探究民族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性。本文以人音版小學音樂第三冊第2課《快樂的羅嗦》一課為例呈現(xiàn)在民族音樂欣賞教學時讓學生在多維互動欣賞中感受多彩的民族音樂魅力。
一、有“備”無患
(一)“備”主體——學生
本課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主體為二年級學生,相較于高段學生,低段學生注意力較容易分散,因此欣賞曲目不宜過長。結合該年齡段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多維度的各種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且在活動中表現(xiàn)及創(chuàng)造。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喜愛民族音樂的“萌芽階段”,教師務必通過有趣高效的民族音樂欣賞課堂讓學生喜愛民族音樂文化,打好根基。
(二)“備”主題——教材
《快樂的羅嗦》是一首根據(jù)彝族民間舞曲改變而成的彈撥樂合奏曲。樂曲活潑歡快,表現(xiàn)彝族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3]。音樂主題突出,不斷重復,共約2分鐘,即使完整聆聽對低段學生來說時間也不會太長,但速度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略快。通過對教材反復研讀、聆聽,對其風格特點和音樂屬性有較清晰認知,在細化各音樂要素基礎上,根據(jù)低段知識及能力將知識點設置為:認識樂器及其演奏方式;樂曲主題旋律記憶;A-B-A三段體曲式結構,并且在音樂活動中感受音高、快慢、強弱等音樂要素。
(三)“備”模式——課型
民族歌舞如影隨形,彝族舞蹈元素的融入是本課舞蹈律動教學的最大特色。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特點,本節(jié)欣賞教學主要從多維角度讓學生體驗感受樂曲,結合教材特點,在“多維互動、主體體驗”理念下進行設計。教學設計集合了欣賞舞蹈(視)、圖形譜(視)、數(shù)主題(聽)、演唱歌曲(聲)、打擊樂器(動)、舞蹈表演(動)等聯(lián)覺,多維度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形式呈現(xiàn)民族音樂欣賞內容,這是民族舞蹈元素融入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綜合課。
二、多“維”欣賞
(一)“唱”欣賞
欣賞課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聽”,“唱”也很有必要。欣賞內容包括各種形式的歌曲,歌唱時候的相互聆聽就是一種欣賞。音樂主題是音樂的精華,讓學生把握主題旋律,旋律的演唱和記憶是必不可少,對歌曲欣賞極其重要,本課也采用唱主題旋律的方法。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對歌曲進行了創(chuàng)編,截取樂曲第一部分樂句放慢速度作為伴奏音樂,音樂主題如圖1所示。學生在聆聽欣賞時數(shù)主題出現(xiàn)次數(shù),并在演唱歌曲基礎上把握了主題旋律,完整感受主題沒困難。歌唱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聲音的調動處理也需要關注,務必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演唱習慣。
(二)“文化”欣賞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將課程性質定為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2]。音樂的“人文性”最能展現(xiàn)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因此,在介紹彝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彝族“彝”字難寫,通過對“彝”字的結構、解構和重構,將其釋義為頂部三筆聯(lián)想成帽子、下部聯(lián)想跳舞的腳和裙子,結合彝族的農耕特點,中間的米(糧食)和絞絲旁(衣服)告訴學生音樂舞蹈和衣食一樣對彝族人特別重要。雖有些許臆想成分,但基于文化背景的合理聯(lián)想,讓學生對彝族的音樂舞蹈及文化產生興趣,筆者認為此舉甚佳。后結合彝族語言引入課題“羅嗦”,顯得自然親切,文化滲透自在且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