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驅動下的殊途同歸——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和逆向教學設計的教學探索
在上文的思維導圖中,“階段一”設定的三個預期目標,與“階段二”的任務設計思路是分別對應的。例如,音樂聽覺上的辨析不能局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口頭形式,還可以用表格、學習任務單、聽賞任務單,甚至樂評的形式,讓不同目的的聆聽和學唱,以可視化的方式成為評價的任務和成果。而要提升音樂和人的關系,以及音樂的社會作用這一文化理解素養(yǎng),與其記住甚至背下作者國籍、時代背景、個人經歷等創(chuàng)作背景,倒不如打開思路,讓學生對音樂的應用做出選擇,營造現代社會下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一些問題的過程中意識到認真聆聽的重要性。這種逆向思路的出發(fā)點就是“今天的學生需要什么,我講什么”。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處于過渡期,但也具備了一定的思考和評價能力。例如對“圓舞曲”這個大概念,教師的授課重點大多會圍繞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畢竟他們在小學階段早已學過。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三拍子音樂的強弱規(guī)律為“強弱弱”,那么反而容易將原本發(fā)散性的思維模式變成了集中式的,更談不上走進深度思維層面了。因此,筆者曾嘗試讓學生放開手腳,自己任選或者自設一種強弱規(guī)律(如強弱強等)。例如,帶歌詞視唱《青年友誼圓舞曲》的前八小節(jié)旋律,讓學生分組討論強拍在不同位置上時演唱的感覺有什么不同,并提供一個記錄多種可能性的表格,由學生簡要寫下自己的感受(如“√”和“×”,或一個★到五個★等最簡單的符號)。這種嘗試、探索、創(chuàng)造的過程,才是藝術教育可以寬容以待并鼓勵生成的學習品質。這也同樣是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藝術表現”出發(f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去試驗和比較,在體驗中鞏固對“強弱弱”規(guī)律的理解。
表1
筆者從這個表格的設計思路開始嘗試,經過學習慢慢發(fā)現,完全可以將圖形譜整合進表格,成為聽賞記錄單的一部分,讓欣賞過程的可視化更具綜合性。
最后的思考角度則是根據所學對生活中出現的音樂場景進行判斷。比如,花樣滑冰素有“冰上芭蕾”的稱號,每一場比賽下來,不光要看選手的技術展示和穩(wěn)定發(fā)揮,選曲也至關重要。由于《溜冰圓舞 曲》中包含滑冰元素,所以筆者將其和《青年友誼圓舞曲》相結合,讓學生在單元教學初期或者整個單元最后體驗一把“音樂總監(jiān)”,從中挑選出適合我國花滑選手參加比賽的作品,并說出理由。另外,隨著學生音樂知識的鞏固與提高,他們對圓舞曲的風格也有了一定把握,因此,筆者以抽盲盒的形式檢驗他們能否對教材之外的圓舞曲作品進行準確判斷。例如,在《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這兩首圓舞曲中摻雜《卡門序曲》《青春舞曲》等非圓舞曲作品以進行干擾。只有充滿了挑戰(zhàn),學生才有收獲感,才能克服一個個學習障礙,在未知中不斷驗證已知,這樣更有利于音樂素養(yǎng)的鞏固和提高。
(三)安排教學活動
待充分構思前兩個步驟之后,教學活動便進入實操層面,以一種更加具體的方式“走”到學生面前。這一環(huán)節(jié)又名“設計教學計劃與活動”,其為完成評價任務和實現預期目標提供了實踐的平臺。換言之,它是能讓逆向設計自然無痕、流暢推動的一個“上下文”或背景。無論設計得有多好,方法有多新穎,評價工具有多先進,預期目標有多么貼近核心素養(yǎng),最終還是離不開教師的具體講授。從教學實踐中教師也不難發(fā)現,在設計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會迸發(fā)出越來越多的點子,因此課時內知識“超重”是非常常見的,這種現象一般是由教學活動安排不恰當所致。
由此來看,劃分學習活動的優(yōu)先順序格外重要,而且是完成評價任務和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一環(huán)。例如是先聽賞作品,后講解音樂特色及文化背景,還是先講后聽呢?對于“交響詩”這個概念,是要先講清楚概念,在聆聽和實踐活動中一一驗證,還是實踐后再總結概念呢?難點放在什么位置上呢?在開頭,中間,還是結尾處呢?實際上,很難有絕對的標準,尤其是文化理解素養(yǎng),具體的實施還是主要依靠教師自身的底子和專業(yè)特長。眾所周知,學生不能按一個標準來培養(yǎng),也沒有一個套路適用于所有學生。教師對于內容的具體展開需要充分打開思路,只有多嘗試、多調整、多借鑒,才能找到讓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但總的方向還是有共性的,比如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水平等,因此平時要多注意學生的反饋和體驗感受,以便調整優(yōu)先順序。
例如“繽紛舞曲”這一單元,筆者想通過整個單元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圓舞曲的社會功能”,便將其細分為前后三個課時,埋下一條暗線,總體概括為“源頭→傳承→當今思考”的思路。(5)文化是人的精神和力量的外化形式,文化理解就是對人的理解,是人融入社會、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人獲得生命意義的必經之路。以《青春友誼圓舞曲》為例,如果我們在學生會唱歌曲后,告訴他們要珍惜友誼、珍愛和平,那么這種思想上的“灌輸”對他們來說會是生硬甚至不適的,畢竟學生能理解的或許單純就是作品標題的文字含義。然而,圓舞曲從源頭上講是社交性舞曲,是聚會中調節(jié)氣氛、獲得愉快體驗的音樂類型,其誕生場景或者歷史語境,可以在第一課時中以“時空穿梭”的方式來了解,比如通過視頻、圖片資料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新鮮的元素(服裝、場景、燈光、顏色,舞者和觀眾的表情等)。而在《溜冰圓舞曲》一課的聽賞中,可以通過聽辨節(jié)拍、速度等要素,或嘗試畫圖形譜、打節(jié)奏型、模唱等方式感受音樂,體驗舞曲的音樂元素。隨著歷史的演變,音樂也會發(fā)生變化,但其核心特征是不變的,學生把握住這個不變的共性,就會進一步加深對圓舞曲的體會。在第三課時中,筆者結合時事與學生生活中接觸的作品,如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世界層面),或者中國作曲家的經典之作(外來音樂的中國化)。再比如學生都有交友的社交情感需要,圓舞曲可以成為其中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讓學生學會珍視友誼,培養(yǎng)熱情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學校音樂教育雖然不能讓所有學生掌握一種換取物質資料的生存技能,但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更強大、更自信的自我。
理解的主體依舊是人,是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生命個體。從預期的結果出發(fā)思考教學這一角度來看,逆向設計是反向為學生鋪好達到情感目標的道路,如果考慮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那么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由于筆者實際教學經驗有限,很多角度和想法只停留在設想和完善階段,同時對逆向教學甚至深度學習理論的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還需進一步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不斷修正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