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實踐帶動高師聲樂教學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追風 推薦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由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及研究生聲樂演唱邀請賽,于日前在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舉行。
此次邀請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全國范圍內舉辦的高師聲樂演唱比賽,它的成功舉辦展示了我國高校音樂教師聲樂教學改革成果,搭建了一個相互學習、增進交流、展現(xiàn)風采的平臺。它對促進聲樂學科建設及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促進聲樂教師提高業(yè)務素質及教學研究水平,推動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長久以來,全國高校音樂教師的音樂水平一直缺乏有效的考評機制,僅靠幾次理論研討會不足以體現(xiàn)音樂教師業(yè)務水平的全貌。如此全國范圍內的比賽有助于對中國高校音樂教師業(yè)務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評。
可以說,此次比賽帶動了“實踐音樂”教學的潮流。實踐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此次高校教師音樂技能的大比拼,一改“理論天下”的狀況,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考核。音樂教師對藝術的體驗和實踐,將帶動音樂教學從注重理論向實踐教學傾斜。
此外,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這次音樂教師聲樂水平的較量,派出了本校有較強競爭力的選手參加。而選手的比賽名次,無疑會對各高校內部音樂教育專業(yè)實力的總體排名產生影響,也將給全國高校教師的音樂實力對比提供可比較的參數(shù),為高校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化與系統(tǒng)化提供新的思路。
一批具有海外音樂學習背景教師的參賽,成為這次賽事的一大亮點。獲獎選手中,如華東師大的男高音李威,南京師大的女高音路奇等等都有過海外學習音樂的經歷。他們的熱情參與,提高了此次賽事的整體檔次。
改革開放后,音樂特別是西洋音樂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音樂人從單純的演唱技巧的模仿到對西方文化的體驗認同并延伸到對西洋音樂的生命體悟上來,使音樂藝術在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逐漸契合為東西合璧之美,并通過中外文化的交融滋生了新的音樂藝術體驗。
從沈心工(1903年回國)、李叔同(1910年回國)到黃自、蕭友梅、趙元任;從西洋教會唱詩班到周淑安、應尚能;以及后來我們更熟悉的喻宜喧、周小燕等幾代聲樂教育家,無一不是留洋歸國的學者、藝術家、教育家。幾代人的辛勤接力,把歐美國家科學、系統(tǒng)的音樂技法引入我國。
在雙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這些有著海外音樂學習背景的音樂人,回國從事高師的音樂教育,他們不同的教育背景,使之對音樂的把握、在音樂的技巧上更加趨于熟練,在音韻的把持上更加趨于和諧,對音樂作品風格的拿捏更加準確,對音樂藝術的感悟更加深刻。正是這種實踐交流,西洋音樂介入中華民族文化內化后升騰出的含蓄而又剛勁之樂音,讓聽眾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一次樂宴。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新動向在今年頗為搶眼,僅在此邀請賽前一個月,由中國文化報社《藝術教育》雜志社主辦的“第三屆全國藝術院校院長高峰論壇”和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音樂教師教育學術研討會”都不約而同地邀請了外籍專家進行講座,分別介紹歐美國家的教師教育情況和改革發(fā)展趨勢。“技術引進”“生產線引進”,學習、借鑒、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已經成為各國交流經驗的重要方式。但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吸收其他國家文化經驗的同時,本民族的藝術特色仍不可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