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淮劇 >

淮劇的唱腔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于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于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xiàn)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xiàn)性能的輔助曲調。各種曲調共一百多個,其主調的調式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三種類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在聲調的發(fā)展上,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lián)綴結構,未采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后,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1912年,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chuàng)出連環(huán)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隨表現(xiàn)內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出現(xiàn)了紛呈并茂的繁榮景象。早在淮調和〔呵大咳〕形成階段(甚至在香火戲階段),因為語言等因素,主體曲調就有東、西路派系之分。東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調純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語化,短促強硬。建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fā)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拉調為主要發(fā)展線路的做法,鄉(xiāng)土氣息甚濃。不少有成就的淮劇著名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chuàng)造新腔,如筱派(筱文艷)、馬派(馬麟童)的自由調,李派(李少林)的拉調(閃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調(疊句、連環(huán)句)等。

淮劇唱腔的曲體結構,系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系統(tǒng)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樂體系。香火戲時期主要唱腔《香火調》、《淮蹦子》,分別源于我市境內門彈詞、“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寶應地區(qū)的田歌、號子等。由于歷代藝人的不斷吸收創(chuàng)造,到30年代末,淮劇逐步形成《拉調》、《淮調》、《自由調》三大主調。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的曲牌有《葉子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數(shù)十首。與此同時,從民間小調中吸收并衍化成戲曲唱腔的還有《蘭橋調》、《八段錦》、《打菜臺》、《柳葉子調》、《拜年調》等160多首。這些曲調除部分民間小調外,其主調的調式、調性都較相近,結構形式亦完整統(tǒng)一。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鑼鼓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等,經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鑼鼓譜。此外,以扁鼓、鐃鈸、堂鼓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配置,音色渾厚,色調明朗粗獷。

上一篇:淮劇在上海 下一篇:淮劇劇種的技藝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