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滬劇 >

滬劇的角色行當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滬劇不用時期角色行當各有不同。

對子戲時期,戲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

此時,角色的動作也很簡單,角色跑圓場及穿插行走,稱為“串鏈條”、“如意頭”等。動作則稱為“手面”,“掠發(fā)勢”、“撥鞋勢”及繡花、搖船、推磨等小步以示上樓,以扇搭肩作挑擔等虛擬動作,還沒有形成武功表演技巧。

同場戲時期,原先上手(男角)在不同劇目中演唱各種角色,后來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別。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場小生、風流小生;丑又稱撮角、觸角。表演上生行舉止穩(wěn)重,談吐文雅;丑角則動作夸張、油腔滑調。旦角總稱頭笄,又名包頭,分正場包頭、娘娘包頭、花包頭、老包頭、邋遢包頭等。雖然分工有所細致,但由于本灘班社演員較少,所演角色大多串扮,演小生的藝人戴上胡子,就成為老生,旦角換個包頭,小姐就變成了娘娘。表演上,動作極為簡單,跑圓場及穿插行走,稱為“串鏈條”、“如意頭”,手面有“掠發(fā)勢”、“拔鞋勢”,此外有繡花、搖船、推磨、挑擔等虛擬動作。

滬劇早期由男角扮演“女口”(下手)時,作女性頭飾,稱“扎頭髻”(一作“扎頭肩”),模仿女性舉止體態(tài),在發(fā)聲上也模擬女聲,由此有旦行的稱謂。原先,上手(男口)在不同劇目中演唱各種角色。后來有了“先陽”(生行)、“觸角”(丑行)的分野。生行舉止穩(wěn)重,談吐斯文;觸角則舉動夸張,腔調油滑。這種具有生、旦、丑行當雛形的不同性格色彩的表演,未發(fā)展為成熟的角色行當,后向文明戲、話劇的表演方法發(fā)展,而唱、做、念均未形成行當,演唱都用真聲。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