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湘劇歷史(抗日戰(zhàn)爭期間)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38年,田漢在長沙舉辦戰(zhàn)時歌劇訓練班,曾經先后組成七個湘劇抗敵宣傳隊,在湘南和廣西桂林一帶活動??谷諔?zhàn)爭中,羅裕廷、吳紹芝、陳紹益等不少湘劇著名演員死于戰(zhàn)火中。湘劇業(yè)余組織名“社”,又稱“票房”,以清光緒初年在長沙成立的“南雅社”最早;稍后的“閑吟社”則較健全,曾刊印《湖南戲考》 、 《戲源復活》兩種刊物,并搜集校正湘劇傳統(tǒng)劇本三十余集,劇目四百多個。湘潭亦有“如意堂”
衡陽湘劇等業(yè)余演出組織。建國初,湖南軍區(qū)洞庭湘劇工作團成立,1960年,改建為湖南省湘劇院,長沙、湘潭、益陽、茶陵、株洲等地也分別建立了湘劇專業(yè)演出團體。1969年湖南省湘劇院曾并入湖南省湘劇團,1980年恢復原建制。
衡陽湘劇由于長期在省會長沙演出,視野比較開闊,藝術交流相對也多于本省的其他兄弟劇種,因此表演藝術上的革新得風氣之先。加之省會長沙人文薈萃,觀眾文化水平較高,在清同治、光緒以后,文化人對湘劇頗為關注,如王先謙、王閻運、楊恩壽等,對劇目、表演多有評論。特別是晚清和民國期間,長沙的湘劇藝人受新文化思潮的影響,藝術上保守思想比較少,因此湘劇有一批經常上演的折于戲,表演上提高比較快,達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
上一篇:衡陽湘劇歷史(辛亥革命)
下一篇:衡陽湘劇歷史(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