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導演的歷史發(fā)展(二)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女子越劇初期的導演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紹興文戲女班勃興,劇種改稱越劇,姚水娟、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等演員,對演出進行改良,她們約請了文人、文明戲演員及男班藝人(老戲師傅)為其編導新戲,同時引進了一些新的戲劇觀念和表現(xiàn)手法,使用了繪畫軟景和燈光,在排演時裝戲時,也用過立體布景和音響效果。當時的編劇和導演,往往編、導工作一肩挑,既當編劇,又充導演,集編、導工作于一身。當時較為著名的編導人員有樊籬、劉濤、胡知非、關(guān)健、陶賢、張子范等。代表作有樊籬編劇、張子范導演,姚水娟、竺素娥主演的《花木蘭》、《馮小青》、《孔雀東南飛》;湯筆花編劇、邢竹琴主演的《盤妻索妻》;樊籬編導、張藻田助導,姚水娟、李艷芳主演的《蔣老五殉情記》;嚴佩秋編劇、劉玉居士導演,施銀花、屠杏花主演的《黃慧如與陸根榮》;陶賢編劇,袁雪芬、傅全香主演的《恒娘》;劉濤編導,尹桂芳、傅全香主演的《黃金與美人》;胡知非編劇,樊籬導演,姚水娟、李艷芳主演的《淚灑相思地》等劇目。當時的編劇和導演,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編劇和導演,因為這些改良新戲,仍然沒有完整的文學劇本,只是一個大綱和分場提綱,僅在重點場面編一些唱詞和念白,并將它抄成單片發(fā)給演員。除此之外,仍需要通過編導說戲,讓演員到臺上去即興表演。由于沒有完整的文學劇本,導演排戲也僅是說說戲,拉拉地位,講講身段。
1938年9月3日,施銀花、屠杏花在通商劇場演出《花木蘭代父從軍》一劇時,在當天《新聞報》廣告上登載著“特請平劇名角導演”一詞,這是越劇較早在報上亮出“導演”這一職司的。同年11月11日,姚水娟、竺素娥在天香戲院演出《馮小青》一劇時,在新聞報廣告上登出了“張子范導演”的字樣。這是越劇導演名字登上報紙廣告之開端。
上一篇:越劇導演的歷史發(fā)展(一)
下一篇:越劇小歌班的革新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