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音樂欣賞課堂教學的多與少
摘自:《江蘇省南菁高中》
[內(nèi)容提要]:現(xiàn)代教育所提倡的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應(yīng)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積極地去創(chuàng)新。在音樂新課標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重要理念:“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應(yīng)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边@就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yīng)力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關(guān)鍵詞]:主體、主導、提問、聆聽、參與
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常常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中,教學程序一般為:講解背景----出示主題----欣賞內(nèi)容----分析曲式----聽主題與對比主題----理解其思想含義。教學中老師完全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簡單的動用聽覺器官的個體,學生大多是昏昏欲睡或坐立不安,課堂要么死氣沉沉,要么人聲鼎沸。這種傳統(tǒng)的欣賞教學往往比較關(guān)注教育的外在價值,注重了知識,技能等非審美的教育而忽視了情感,興趣,想象,創(chuàng)造等審美體驗,導致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shù)性的嚴重喪失。而“新課標”的出臺給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即“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應(yīng)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币虼?,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勇于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教學設(shè)計者”、“指導者”、“合作伙伴”。變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探究、交互學習和多種文化藝交叉融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不能再采用知識的單向傳輸,而應(yīng)力求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那么在課堂中怎樣落實這一原則呢?在具體的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一些嘗試,那就是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多”與“少”。
“多”就是要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如何突出“多”呢?教師要改變觀念,將課程變?yōu)椤皩W習共同體”,要明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切忌“喧賓奪主”。
一、多聆聽---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
在平時的欣賞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欣賞一部比較陌生且篇幅較長的器樂作品時,常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你要是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準會說“聽不懂”,由此注意力自然無法持之以恒。這是音樂欣賞課上常見的狀況,也是音樂老師們必須下工夫帶領(lǐng)學生逾越的一道坎。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關(guān)鍵還是在于多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lǐng)悟音樂,從而得到音樂的愉悅的--種審美活動。可以說聽覺是感受音樂的基礎(chǔ),音樂感的培養(yǎng)、技法的提高都離不開聽覺的訓練?!奥牎笔且魳穼W習的主要途徑,也是激發(fā)興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顯然,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是主要方式,講解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關(guān)于聆聽的重要性問題,美國著名作曲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這樣闡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
在接觸一部篇幅較長的新作品時,我作為音樂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至少也要聽六遍以上。聽第一、第二遍了解的僅僅是作品大致的輪廓和情緒特點;聽第三、第四遍判斷作品有幾個音樂主題及他們之間的對比性,之后再查查相關(guān)資料;聽第五、第六遍則是將自己的聽覺判斷與參考書上的分析介紹在音響中作比較驗證,以求在自我聽覺感悟的基礎(chǔ)上,對作品有更準確的把握。這么多遍的聽,反復(fù)地想,絕不是在一節(jié)課里能夠完成的。更何況教師多年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儲備,累加在一起所產(chǎn)生的效用,不可能對等地在學生身上復(fù)制。因此,為了能讓學生盡快地聽懂音樂,教師必須將這一過程精練,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實施教學。但無論教法如何變換,“緊緊圍繞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手段特點、形式因素展開對作品內(nèi)涵意蘊的領(lǐng)悟”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它應(yīng)該成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理念而深入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常常是在自己深層次把握作品的基礎(chǔ)上,將作品化長為短、化整為零,摘取作品的主要主題進行主題辨析及聽覺感悟。將作品化長為短、化整為零的主題聆聽,是為學生尋找作品的亮點。因為主題篇幅短,可以反復(fù)地聆聽;因為反復(fù)地聆聽,對作品主題的情緒特點就易于領(lǐng)悟,再加上教師必要的理性知識的指引,從而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握作品,引起情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
二、多提問---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眾所周知,課堂提問是教學最常用的手段。所以,課堂教學中如何設(shè)計“問題”引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新課標要求:“聆聽音樂時,可設(shè)計具有探究性、啟發(fā)性的問題,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闭n堂問題生成于教學求索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無論運用何種教學手段,采用什么教學模式,體現(xiàn)哪種教學理念,都離不開提問和學生溝通對話。用好了課堂教學就鮮活起來。所以,問題是音樂教學的催化劑,它和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精心設(shè)計每一步提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好好反思一下,針對新教材,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和具體的音樂背景,設(shè)計出具有一定新穎性、趣味性的問題,使問題的本身成為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原動力,喚起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我在進行《國之瑰寶--京劇》這一課的欣賞教學中,首先播放了一首FLASH制作的京歌《說唱臉譜》,看著那一副副生動鮮活的臉譜,聽著那膾炙人口的旋律,學生們興致很高,有的同學還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于是我便趁熱打鐵,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剛才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有京味?!蓖瑢W們異口同聲的回答?!皩?,這是一首京歌,歌唱了名揚中外的京劇藝術(sh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多姿多彩的京劇世界。首先我問問同學們你們對京劇知多少?”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提到了京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的說到了京劇中的人物的分類,有的介紹了京劇中的樂器。在同學們互相探討的過程中,我順勢利導跟他們一起討論了京劇的起源、行當、唱腔、念白等內(nèi)容。整堂課學生都很投入,學習興趣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預(yù)料,不知不覺中下課鈴聲就響了。
三、多參與---增強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
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yīng)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唱獨腳戲,學生也習慣于當觀眾,看教師表演。這實質(zhì)上是對學生主體的否定。音樂是體驗的藝術(shù),音樂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和鑒賞都離不開人的親自參與和體驗。只有學生真正有效的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知識,達到相關(guān)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yīng)想辦法創(chuàng)造機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多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對作者、對背景的介紹等可放手讓學生利用手頭上的資料或到圖書館或校園網(wǎng)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文學、美術(shù)、形體動作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我在教授《非洲歌舞音樂》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非洲音樂比較陌生,在上一課結(jié)束前我就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yè),讓同學們收集有關(guān)非洲的風土人情、音樂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下一堂課一開始,我請了幾位代表到講臺前來交流他們收集到的資料,大家都非?;钴S,講得也很好,有一位同學還制作了一個簡短的課件,以非洲音樂為背景,圖文并茂,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在課的結(jié)尾,我設(shè)計了分小組創(chuàng)編節(jié)奏、學跳非洲舞蹈、和樂舞蹈等生動有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使學生們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真正非洲音樂的特點。
“少”是相對于“多”而言的,體現(xiàn)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突出其主導地位,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
一、少講解----引領(lǐng)學生把握音樂的內(nèi)涵
“少講”并不是不講,“少”意味著“精”。就是要精講,其實質(zhì)是對滿堂灌的否定,正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精講就是要講得準確、精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有些音樂作品在欣賞前作適當?shù)闹v解能引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意蘊,如欣賞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由于教材中使用的是外文演唱的版本,欣賞前老師可向?qū)W生介紹歌曲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這樣在欣賞時學生便能按故事的情節(jié)去理解作品中每一樂段表述的內(nèi)容情感了。又如:欣賞斯美塔那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教師在欣賞前引導學生欣賞一段文字:“當我們佇立在捷克的大地上極目四望,從四面八方----從原野和森林傳來了我們所感親切的熟悉音響,它有時歡樂,有時沉思:這里所要表達的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萌生的多方面的感情體驗?!▏柕囊欢为氉嗍菑V闊的森林的動機,音樂中還贊頌了肥沃的山谷和邊區(qū)的美景?!睂W生便可按這段提示性的文字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
另外,教師作適當?shù)臍w納講解也是必要的,如欣賞完古典主義樂派、浪漫主義樂派、民族樂派應(yīng)的音樂作品后,教師可讓學生先結(jié)合樂曲談?wù)劯鳂放傻奶卣?,然后由教師作精練的歸納講解,讓學生對這三個樂派的音樂特征有一個較明確的認識。
二、少束縛----鼓勵學生樹立對音樂的獨立感受和見解
我們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不能一味主觀地灌輸樂曲偉大的美名,或是特意為音樂做解釋,強行讓同學按照同一個思路去欣賞。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藝術(shù)也是如此,音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文化素養(yǎng)、性格特征,在欣賞同一部作品時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體驗。比如我們在課上聽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時,我讓學生邊聽邊想象音樂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有的同學想到的是一群活潑的少年在快樂地游戲,有的同學想到的是動畫片的場景等等。這些都是仁者見仁,見者見智的事情,只要有體驗、有情感,是不需要有標準的,教師要提倡學生有別出心裁的見解,有各種各樣處理音樂素材的方法。這一點也是其他科目所不能達到的一個更高境界,因為那些科目不可能把永遠不變的定義、公式、原理改變。有位教育家說過:“對于異于自己的意見,要鼓勵提倡;對于不敢發(fā)表的意見,要積極引導;對于稍有缺陷的意見,要正確指點;對于完全錯誤的意見,要寬容大度再善意糾正”,所以教師要拋開“唯我獨尊”的思想,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理所當然地全盤灌輸給學生,應(yīng)大膽地鼓勵學生從多側(cè)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性、獨立性和變通性。
“多”與“少”看似矛盾,其實只要我們樹立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它就會統(tǒng)一在我們的課堂中。作為老師應(yīng)該擯棄陳舊的教學觀,樹立真正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觀念,將學生看成充滿活力的生命體,知識的主人。使學生在自由、健康、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使音樂欣賞課更具生命力,讓我們的學生人人都愛上音樂課。
參考文獻:《中國音樂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藝術(shù)課程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
《藝術(shù)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