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欣賞課的情景創(chuàng)設
摘自:《廣東省2009年普通高中教師職務培訓網》
在一次閱讀中我了解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念,建構主義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至今,已成為西方國家教育學科各領域研究和應用的熱點,也是我國近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之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習者的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進行的,認為創(chuàng)設情景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中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動和感知上,應當重視學生的活動及活動背景,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設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情景,甚至提倡在真實情景中主動構建知識。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嘗試著運用構建主義理論指導教學,在每一節(jié)課堂設計中,主動思考,創(chuàng)設情景,取得了一些好的教學效果。
一、積極創(chuàng)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觀眾,而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音樂的表演者、欣賞者和創(chuàng)造者,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好奇心、進取心、以及自我表現的欲望,讓學生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親自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欣賞《非洲音樂》一課時,學生了解了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及舞蹈風格,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創(chuàng)編節(jié)奏律動,土著舞蹈的模仿,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親自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欣賞《漢族民歌》、《少數民族民歌》時都設計了相似的活動,這些學生課堂形體活動的設計以及以創(chuàng)編為主的音樂表演活動設計,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活動中,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二、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
隨著音樂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流行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種類,流行音樂因其通俗性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流行音樂正是學生熟悉的音樂環(huán)境,在欣賞肖邦的音樂作品時從周杰倫的《夜曲》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上學生通過周杰倫的《夜曲》對肖邦仰慕已久,在欣賞的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肖邦,去感受肖邦音樂作品中激揚的民族氣概。在欣賞《梨園金曲》、《印度音樂》、《漢族民歌》等很多章節(jié)都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與流行音樂元素相關的情景,選擇優(yōu)秀的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音樂教學所用,這樣不僅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也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三、創(chuàng)設與實際場景相結合的情景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觀察收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音樂感受。當教學中出現與實際生活中相似的情景時,學生會主動地將音樂與生活中的情景聯系起來。形象地欣賞音樂更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如創(chuàng)設賽龍舟的情景欣賞《賽龍奪錦》,創(chuàng)設跳竹篙的情景欣賞《阿細跳月》,創(chuàng)設扛木頭、拔河的情景體驗勞動號子等等。創(chuàng)設與實際場景相結合的情景將學生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情景生動的再現,結合欣賞樂曲,學生很自然地將音樂與生活場景結合起來,能生動的感受到生活中的音樂美。
四、創(chuàng)設師生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情景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互相交流、探索,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允許學生存在對音樂感受的個性差異,彼此尊重,能聽取別人的感受,從而構建自己對音樂的全面理解、感受和體驗。在教學中我較多采取兩種形式創(chuàng)設師生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情景:第一,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例如在欣賞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樂派時,請學生收集各樂派的代表人物如:貝多芬、海頓、莫扎特、德彪西等音樂大師的生平趣事或作品風格;欣賞標題音樂作品《1812序曲》時收集歷史背景資料等。在課堂教學中給出部分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從學生收集的資料開始自然地過渡到音樂作品的欣賞體驗中。第二,課堂中巧設問題,分組討論。問題的設計可簡單精致,讓學生感受到互相交流的輕松愉快,也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概括性,體現學生集體的智慧。在學生的討論活動中,老師不能只當一名旁觀者,要及時組織學生、引導學生、鼓勵學生。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藝術不僅在于傳授本領,而且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鼻榫暗膭?chuàng)設,是實現激勵、喚醒、鼓舞的良好手段。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情景的創(chuàng)設既有利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造、理解音樂,建立學生學習音樂的志趣。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創(chuàng)設情景,落實新課標的要求,還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的學習、思考,從而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音樂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