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不能因“綜合”丟掉“以音樂為本”

作者:宋江帆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龍港三?。?


  音樂新課程已經實施了六年,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正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有特色的音樂課實例層出不窮,這反映了“課改”深入人心,廣大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程的積極實踐。
  隨著音樂新課程的深入推進和普遍展開,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在實踐中凸現(xiàn)出來。如何正確看待這些矛盾,怎樣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音樂課改是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在音樂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消化與理解,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與知識儲備,以及學校、教師對音樂教學實施的投入程度,等等,而這一過程恰恰是我們反思和調整音樂課改實踐,進一步確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的過程。因此,音樂新課程將會遵循著這樣的運行規(guī)律:在實施中收獲,在校正中前行。

找回迷失的音樂課 ――對音樂綜合現(xiàn)象的反思


  音樂綜合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它滲透并融合了科學和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縱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合理地進行學科綜合,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空間,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然而,當觀看完一幕幕熱鬧非凡的公開課后,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是音樂課嗎?這是不是偏離了新課程的軌道而陷入了音樂課綜合的誤區(qū)?

  文字創(chuàng)編過了頭:音樂課成了語文課

  人音版三年級上冊《捉迷藏》。一位教師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唱完這首歌曲,對多處小附點演唱不正確處渾然不覺,就馬上來個歌詞創(chuàng)編比賽。學生熱情高漲,創(chuàng)編出很多歌詞,如“春天藏在哪里呀?春天藏在花朵中。夏天藏在哪里呀?夏天它在涼席上。秋天藏在哪里呀?秋天躲在果實里。冬天藏在哪里呀?冬天鉆進棉被中?!睂W生在熱鬧的文學語言環(huán)境中結束了本堂課。


  在音樂課中,適當增加一些文學語言內容未嘗不可,但用多了,就會有一種在上語文課的嫌疑。把非音樂性或泛音樂性的教學內容充斥課堂,會泯滅音樂課的學科特點,沖淡音樂藝術本身的鮮明個性,從而導致在教學上偏離以“音樂為本”的原則。


  教師介紹過了頭:音樂課成了歷史課


  浙江教育版六年級《游擊隊之歌》。上課時,教師先檢查學生是否在課前搜集了有關抗戰(zhàn)時期的資料,然后師生一起介紹討論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日本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如何受欺凌,等等。接著老師打開電腦讓學生觀看抗戰(zhàn)時期的影像資料,看完后學生討論并進行演說。離下課時間還有8分鐘時,才進入歌曲欣賞環(huán)節(jié),教師簡單介紹了一下詞曲作者就下課了。


  教師的出發(fā)點可能是好的,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閱了資料、制作了課件,圖文并茂的教學也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但是,教師的教學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了探究歷史方向,擠掉了探究音樂的時間,音樂課變成了歷史課。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對音樂學科綜合的一種曲解。


  學生探究過了頭:音樂課成了科學課


  人音版一年級下冊《母雞叫咯咯》。學生在學習歌曲前對母雞下蛋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俺@首歌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呀?”教師為了體現(xiàn)自主學習,不經意的一句話,引出了學生很多疑問:母雞生蛋時是什么樣的?叫聲與平常有什么不一樣?等等。接著教師就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花費了大量時間介紹母雞生蛋時是什么樣的、怎么叫的。等學生學唱歌曲時時間已經過了30分鐘。


  “母雞生蛋”的常識本來是輕描淡寫的一筆,但是教師放出去的“母雞”沒有及時收回來。學生提了許多與本課目標無關的問題,而教師又為了回答學生的這些問題,花了大半堂課的時間進行講解,沒有突出教學的重點。如果這些有趣的母雞下蛋知識能讓學生在課前先有所了解,課上適時、適度進行交流,課堂也就不會為了撿“科學”的芝麻而丟了“音樂”的西瓜。


  教師設計過了頭:音樂課成了手工課


  人音版一年級下冊《彝家娃娃真幸福》。上課時,教師精心準備的課件向學生們展示了異彩紛呈的彝族風情。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學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簡單易學,在齊唱、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下,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接著,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組準備了制作彝族姑娘佩戴的銀項鏈所需的珠子、鉛絲和彝族小伙子的帽子所需的羽毛、塑料薄膜、膠水、剪刀等材料。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動手制作起來:有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討論,有的孩子高興地在教室里穿梭。教師更是手忙腳亂,幫助那些不會動手操作的孩子。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孩子們終于完成了作品,下課鈴也響了。


  這位教師準備了大量的內容,有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如讓學生了解彝族的民族風情、激發(fā)學生學唱的興趣、對各學科進行整合等。但是,教師試圖使音樂課與手工課相互綜合的做法卻得不償失,學生在課堂上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實在沒有必要。拓寬學生的視野,最好以音樂為出發(fā)點。


  表演活動過了頭:音樂課成了表演課


  人音版一年級下冊《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師從課的導入開始,就運用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乘坐小火車到內蒙古去,在小火車上進行各種節(jié)奏游戲,在游戲中學跳各種蒙古族舞蹈,學習“騎馬”……初步學會歌曲后,讓學生分組表演,自由組合成演唱組、伴奏組、舞蹈組,讓學生根據對蒙古族的風俗了解創(chuàng)編自己喜歡的活動,以組為單位圍成一圈,討論怎樣表演。教師一宣布,學生興致大發(fā),在熱鬧的氣氛中敲的敲、唱的唱、跳的跳、說的說、笑的笑。大約5分鐘后,老師宣布一起表演,在老師的指揮下,一組唱,一組用打擊樂伴奏,一組跳起了自己創(chuàng)編的舞蹈,一遍結束。教師小結:“大家表演得很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到這里?!?/P>

  這位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表演活動對蒙古族歌曲進行多方面的認識,卻忽視了對音樂的關注和學習,造成表演鬧而亂、雜而散。表演是音樂學習重要的輔助形式,它的根莖應該牢牢扎在音樂的沃土上。表演要注重音樂性,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感受音樂的快樂。通過表演,讓不敢唱的孩子唱起來,讓不敢奏的孩子奏起來,讓不敢跳的孩子動起來,讓不敢說的孩子表達出來。


  注重興趣過了頭:音樂課成了游戲課


  人音版一年級下冊《躲貓貓》。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時的小部分用于學唱歌曲,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讓學生玩躲貓貓的游戲。在玩游戲時,雖然音樂反復播放,教師也竭力鼓動學生邊唱歌曲邊觀看幾位學生的表演,但收效甚微,只有極個別的孩子在唱歌,聲音小得可憐。孩子們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了游戲本身,此時的音樂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背景信息,學生玩得很開心,但一節(jié)課下來仍有許多學生不會唱歌曲。


  這位教師試圖用游戲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忽視了基本技能與知識的掌握,忽視了以審美為中心的這一重要理念,追求形式的熱鬧以至于音樂課變成了游戲課。不可否認,一般游戲進課堂可以活躍氣氛,但它必須是適度的。教師應該把握好游戲活動的分量,把游戲作為音樂課堂的“點綴”,而不是穿靴戴帽地把游戲硬塞進音樂課堂 。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7日第6版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