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者”一種可以開發(fā)的教學資源
藝術課程標準要求“藝術老師要充分根據(jù)……特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huán)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的加以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倍犝n者就是一道尚待開發(fā)和利用的課程資源。(這里的“聽課者”采取的是一種狹義的理*,即除授課者、學生之外的,與課堂教學不發(fā)生直接關系的一部分人員。)
從心理生活空間來談
學生角度:聽課者似乎總以旁觀者的身份進入課堂空間。因為與學生不發(fā)生直接關系,所以總是以一種次要的、間接的影響而存在,與授課者相比更能產(chǎn)生心理安全感,學生更容易在聽課者面前閃現(xiàn)自我的本性。但由于聽課者大部分比較陌生,所以難以進入學生心理空間,產(chǎn)生真正的心理位移。
聽課者角度:聽課者是在無充分的準備狀態(tài)下進入課堂教學的,既在時間上與學生同步,又在空間上與學生錯位。學生關心更多的是學科知識的獲取與重組,聽課者關心的是教學策略的展現(xiàn)與處理。課堂的展開是以學生為主的,聽課者有時要面對教學中大片與己無關的空白,難以跨入教學空間與師生產(chǎn)生交流。
上課者角度:聽課者與授課者直接相關,授課者處于被“*剖”狀態(tài),教學的展開過程也就是心理場接受聽課者影響的過程,聽課者總存在于授課者的準物理空間內(nèi)。而聽課者與授課者所處心理空間、客觀空間的異位,難以在心理上產(chǎn)生真正的溝通。 讓聽課者跨出旁觀者的境地,與師生共處一片空間,往往能取得教與聽的雙贏,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下面我就站在藝術教學(包括音美)的立場來談談。
◆促成角色轉(zhuǎn)變,成為鏈接師生關系的紐帶
藝術課提倡“音美”老師“二人轉(zhuǎn)”,如何以兩人轉(zhuǎn)動教學,不僅要在老師之間橫向轉(zhuǎn),也要在師生之間縱向轉(zhuǎn)。這是一節(jié)初中一年級的藝術課《中秋》,老師采用了角色轉(zhuǎn)換的方式,來帶動教學的。 美術老師以書法長卷的形式書寫《水調(diào)歌頭》,學生有些坐不住了。這時一陣徹人心脾的樂曲緩緩的流淌出來,又把大家?guī)肓嗽律苋艿囊饩持?。原來音樂老師在幕后以樂曲渲染氣氛?音樂老師說:“有誰來講一下《明月相思》這首曲子的旋律波動有什么特色?”教室里鴉雀無聲,忽然一雙大手從學生叢中高高舉起,“老師,什么叫波動?”原來是美術老師在為“民”請命了。 在音樂老師的伴奏下,美術老師與學生在一起,認真的唱起了《明月相思》,這時的美術老師就是一名學生。 音、美老師互相合作,在難點處“提”,在空白處“補”,他們既作為一名授課者,又作為一名聽課者,是推動課堂進程的齒輪,銜接師生信息的紐帶。
◆踏入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成為可能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授課者面對的往往是大班化的教學,采取的教學方式是抓兩頭(特長、特短)帶中間,而使中間的這一部分學生蒙上易被忽略的“灰色”,處于帶動的位置,難以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化、全體化。讓聽課者從聽的領域跨到學的空間中來,往往能化學生這一“整”為“零”,讓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成為可能。美國的《豐富教學模式》實驗把“導師”的范圍擴大到家長和社區(qū)。我在面向家長上公開課《我的爸爸媽媽》這課時就利用了這一群特殊的聽課群體。讓他們貼近每一個學生,參與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教學走向深入。
首先,我設計了“猜家長”的活動。學生口頭描述家長的外貌,其他學生猜。又逆向設計了“猜子女”的活動。家長口頭描述,其他家長猜。 然后,我又要求學生模仿家長的體態(tài)擺一個造型。 隨后,讓子女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面對面的寫生。(又增添了機動作業(yè),家長畫子女。)
最后,請學生談談對家長的新發(fā)現(xiàn),再請家長說說學生的表現(xiàn)。(有些學生談到父母的皺紋變深了,白發(fā)增多了;有些學生講道將來*了錢要好好孝敬父母。場面非常感人,課堂氣氛也非常融洽。)
◆拓寬評價渠道,使評價信、效合一
目前,我們發(fā)掘的藝術課評價方式主要有師評、互評和自評。這些評價局限于學習小課堂,而疏遠了社會大課堂。而且,這幾種評價方式有其缺陷。師評,這種一言堂的形式缺乏公正性;互評,學生之間容易先入為主,帶有主觀性;自評,學生對自己容易產(chǎn)生盲點,缺乏有效性。三種評價的結合又缺乏可行性。采用聽課教師來評價這種方式,拓寬了評價的渠道,既能體現(xiàn)一定的信度,又能體現(xiàn)一定的效度。
如在上一年級藝術課《大馬路,小汽車》時,這位老師是這樣設計評價方式的: (背景圖上貼滿了學生所做的小汽車) 老師:下面請各位設計者來介紹一下自己設計的小汽車,(學生介紹) 老師:有哪幾位老師愿意乘坐我們小朋友設計的小汽車,請把各位的票(小五星)貼在這輛汽車上。(聽課教師貼,得紅五星多的小作者被評為小司機) 老師:好!各位小司機準備好了嗎?(生:準備好了)讓我們一起開出教室吧。 小司機的帶領下,聽課老師的銜接下,學生唱著歌兒“開”出教室。 (尾聲:課后一位“小司機”送給授課老師一只小信封,里面裝有什么不得而知,因為這是他們的秘密。但我知道這里面肯定裝有學生的一片情。) 這種不評而評的方式,消除了評價的負面效應,調(diào)動了學生元認知的監(jiān)控效應。
當然,這種資源只能以一種被利用的地位存在,它不是對教師職能的取代,只有用得合情、合理,適量、適度才能發(fā)揮它的最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