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有方 起步有法——小學陶笛班級起步教學三策略
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斯·莫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陶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的現代化演繹,在器樂進課堂的大背景下,將陶笛引入小學音樂課堂,可以豐富小樂器種類,幫助學生開拓音樂視野,提高音樂實踐能力,感受樂器背后所蘊含的中華音樂歷史文化。
浙江省音樂教研員杜宏斌老師在2017年浙江省“器樂進課堂”培訓中提到:“無論這件樂器是大是小,是貴還是便宜,但只要是藝術,就要追求品質。”陶笛教學的起步階段至關重要,它幾乎決定了學生此后對陶笛學習和演奏的“品質追求”。為此,筆者在實踐中嘗試通過三種策略,幫助學生在起步階段打好基礎,并激發(fā)和保持對陶笛演奏的興趣。
一、建章立制,強化陶笛課堂常規(guī)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是順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保障。比如,在起步階段的新鮮期,陶笛本身的吸引力超過了教師口令的指導力,經常教師還未說“開始”,零零散散的笛聲便已在教室里“神出鬼沒”,練習結束后,還會有人意猶未盡地再吹幾個音。為此,要制定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才能保證陶笛教學的效率,。
1. 故事引入,讓樂器形象莊重大氣
12孔陶笛是潛水艇造型,然而想象力豐富的小學生還會把它當作威力十足的“玩具手槍”。為避免這種情況,教師要給學生留下“陶笛是高雅樂器”的最初印象。例如,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陶笛的歷史和傳說,引導學生欣賞陶笛表演,如宗次郎演奏的《大黃河》等,當學生發(fā)現這么簡單的樂器也能奏出如此輝煌的音樂,就會產生贊嘆之情。教師也可以現場演奏一曲,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 口令設計,讓教學環(huán)節(jié)井然有序
學生在起步階段最常見的不良習慣就是將陶笛隨意地拿在手里玩,所以,第一課就要強調先將陶笛統(tǒng)一放在座位的某一側,拿取和練習時都要聽從教師口令。如教師發(fā)口令“小小陶笛”,學生回應“脖中掛”,然后拿起陶笛掛在脖子上,指法為全按,做好俯吹的姿勢。練習完畢后,教師發(fā)出口令“小小樂器”,學生回應“休息啦”,接著統(tǒng)一把陶笛放回原處。在練習中,如果教師沒有發(fā)出“演奏家準備”的指令,所有練習都采用“唱按”的形式,即嘴巴輕輕地哼唱旋律,手指根據旋律進行指法練習。恰當的口令可讓學生練習的每一個步驟都井然有序,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3. 同伴互助,讓自主練習行之有效
同伴互助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非常適合入門階段的陶笛自主練習。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在學生自主練習時難以面面俱到,互助學習可以讓同學之間互學、互教、互查、互補。起初,同伴互助可能會流于形式或走過場,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不會合作。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互助。比如讓小組中演奏比較嫻熟的學生做“小老師”,并在階段性評價中評選“優(yōu)秀小老師”和“最勤奮學生”等。此外,還要教會學生怎樣與同伴相互傾聽、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學會發(fā)現別人演奏中的優(yōu)點和問題。同伴互助使學生能夠及時糾正問題,共同提高演奏能力。
二、循序漸進,夯實陶笛演奏技能
人音版音樂教材的主編吳斌說:“人的欣賞能力最強,其次是歌唱能力,最難的是器樂表現。”器樂表現既要有流暢的演奏,還需要情感和技巧的支撐,才能發(fā)揮樂器最大的特長淋漓盡致地表現樂曲。但是,一切技法都建立在基本吹奏方法之上。所以,陶笛起步階段的教學需要多管齊下,鞏固基本演奏技能,培養(yǎng)良好演奏習慣。
1. 重視基本功練習
一是吹奏姿勢。在起步教學階段,吹奏陶笛的姿勢十分重要。良好的姿勢不僅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演奏技巧,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挺胸、手指放松自然地按住音孔,強調氣息的穩(wěn)定和強弱的把握等。由于12孔AC陶笛的一些特定屬性,必須采用府吹的方式,但是府吹不等于低頭吹,一旦發(fā)現學生有不良的演奏習慣時,要及時的糾正。
二是呼吸方法。演奏陶笛時的呼吸方法與平時的自然呼吸不同,需要采用腹式呼吸或胸腹呼吸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如何吹滅1米外的蠟燭:要盡力深深地吸一口氣,再長長地吹出來,而不是將肺部的氣僅通過喉頭簡短地呼出。小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較弱,所以需要反復練習,在課堂中可以用“深深地聞一下花香”“感覺腹部像個皮球一樣鼓足了氣”等語言引導呼吸,使呼吸法的練習變得易懂且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