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讓個性之花在音樂課堂綻放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音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尤為重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chuàng)造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趣味。所以,音樂教師應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個性”在藝術教學中閃光。

一、不期待答案,發(fā)揮個性

深思我們的教學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課堂常常只是優(yōu)生的活動天地,而大部分學生成了聽眾或看客,存在與否無關緊要。我們只要求他們的答案能配合我們的教案,一個對不上再叫一個,直到對上為止,才算達到了目標要求。例如:在欣賞教學《杜鵑圓舞曲》時讓學生說說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生眾說紛紜:彈琴的聲音、青蛙唱歌的聲音、蜜蜂在采蜜發(fā)出嗡嗡的聲音等等,可能叫了好多學生就是不答是鳥叫的聲音,你能說學生就沒有在仔細欣賞?你能說學生的答案是錯的嗎?不是的!那恰恰是學生個性與創(chuàng)新的展現(xiàn)!教師不能完全滿足于預設的期待的答案而忽視了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如果在預設的答案中期待將導致封閉。封閉必將扼殺個性、埋沒創(chuàng)新。倡導個性發(fā)展,就應該不期待答案,要從期待答案中走出來。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有見地的意見,讓每一個個體都參與到思考中來,發(fā)揮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二、自行探索,創(chuàng)造個性

   學生的探索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過程,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我們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探究氛圍,尊重學生個性,做學生的領路人、啟蒙人,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索活動的主體。如在教五年級學生學唱意大利風格歌曲《卡普里島》這首歌時,我就嘗試著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一起討論研究,最后解決問題,完成教學目標。我先請學生看課本,仔細觀察歌譜,找出最不能理解的地方發(fā)問。果然,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這首歌是2/4拍的,強拍的前半拍休止怎么能按照節(jié)拍不唱錯?”“D.C   Fine這是個什么音樂標記?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這首歌曲的情緒前后都是一樣的嗎?”“為什么錄音中的小伙伴唱的這么好聽,我們應該怎樣唱才能跟他們一樣好”……小小的幾個問題,就像一塊塊神奇的魔石,激起了孩子“心動”的漣漪。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首先便有了一種很強的求知欲,迫切想解開這些疑問,在接下來進行集體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聽得也就特別認真。

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能夠有一些看法,有一點問題,有一點收獲,盡管也許只是那么一點點,但確實是他們所問,確實是他們所得。學生體驗到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成功中既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能力價值又激起了個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對學習也就更加充滿自信了。

三、創(chuàng)設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個性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穎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睂W生在學習中沒有問題就沒有興趣,沒有思維,沒有創(chuàng)新,故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經過個性化的思考、提出的問題有時會極有價值,能問到點子上,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如:在欣賞《快樂的小熊貓》時,我不告訴學生樂曲的題目,讓他們自己卻聆聽,聽完后讓每位學生說說有什么問題。同學們根據(jù)自己對曲子的初步感受,提出了許多有意思有價值的問題:歌曲一開始是一幅美麗的森林畫面,誰好象在唱歌?有一種胖乎乎的動物出來了,它是誰?樂曲是輕快、活潑的,這動物很高興嗎?為什么這么高興呢?它這么高興是要去干什么呀?我好象聽到有東西掉進河里了,到底是什么掉進去了呢?我說好象是這動物摔倒了,為什么會摔倒呢?……面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讓學生再聽樂曲,邊聽邊思考,然后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從而更好的理解這首樂曲的內容。最后讓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把整個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了起來。正是“質疑問難”使個性的思考在這里得到發(fā)揮、發(fā)展的可能。這與教師一步一扶的“問答”、“分析”相比,教學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試想,如果教師一直不給學生這樣質疑問難的機會,怎能看到學生個性思考的閃光點呢?

四、積累音樂知識技能,豐富個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學的改革勢必讓教師在音樂教學課堂中不斷的延伸內容,讓學生面向生活、接觸社會的各個領域,使學生在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里暢游。教師要深入研究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習取向。有的學生對音樂故事感興趣、凡事總喜歡問“為什么”就向他們介紹有關音樂故事的讀物;有的學生對樂器演奏感興趣就讓他們課余去自學一些易學的樂器;有的學生對舞蹈感興趣就向他們介紹央視的音樂頻道看看舞蹈世界等。一些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予鼓勵,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激發(fā)他們獲取音樂知識的興趣。這樣尊重個性、選擇性的學習積累必能促使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更富個性化,也將更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五、盡興的表達,完善個性

有了個性化的思維和音樂知識技能的積累,便會激發(fā)表達的欲望,也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表達內容和方式。教師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曲子或歌曲都是有情節(jié)的。如《龜兔賽跑》、《井底的小青蛙》等,在學完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當作曲家、作詞家、演奏家,創(chuàng)編后傳,還可以表演自己編的故事,孩子們的興致自然被教師激發(fā)出來了。又如欣賞爵士風格的《小象》音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即興表演小象的活動時,學生自然興趣昂然,因為動物是他們最喜愛的,所以表演起來就栩栩如生,有甩著“鼻子”悠然走的;有同桌間相互勾“鼻子”的;有用“鼻子”洗澡的;有學著馬戲團演出一樣笨拙轉圈的等;每一個學生都把他們的童真盡情的表達出來了,并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自由想象。這樣一來,音樂課堂既面向了全體學生,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完善。

這樣尊重個性的課堂實踐,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更加豐滿,也將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它將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地、耐心地俯下身來傾聽每個孩子的聲音,用一雙熱情、冷靜、智慧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珍視每一棵富有個性的小苗苗,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見解、表現(xiàn)自我、展示才華,讓個性之花在音樂課堂綻放!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