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開展初中音樂欣賞課的策略
【摘要】音樂欣賞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音樂欣賞涉及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藝術感受力的培養(yǎng),因而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一直都是初中音樂教育的一個難點問題。文章結合初中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強調傾聽音樂、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做好音樂作品的拓展解讀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旨在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
音樂欣賞教學是初中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音樂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因而上好音樂欣賞課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十分重要。這要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不僅要做好知識性的教學,而且還要注重審美性的教學,以素質教育理念指導音樂教學工作。
一、目前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存在的不足
很多中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并不重視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與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在音樂欣賞課上,主要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一些音樂作品的介紹和評價。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一些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而不顧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真實感受以及是否理解了作品。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強行令學生接受他們不理解的音樂理論知識,學生難以形成有效的音樂感受力和審美能力。學生對于很多音樂作品的認知與理解,主要停留在對介紹和評價進行記憶的層面上,學生真正的音樂欣賞水平難以獲得發(fā)展和提高,這樣的教學是無法起到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根本目的的。
還有一些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不注重互動交流,不了解學生的感受與想法,完全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開展音樂欣賞教學,使學生無條件接受教師給出的解析,而不關注學生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導致學生在音樂欣賞學習上表現(xiàn)得十分消極被動,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能亦步亦趨地跟隨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缺乏自主的分析理解能力,一旦脫離教師的指導,面對不同的音樂作品,在音樂欣賞上應當從哪方面入手,應當怎樣判斷作品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學生往往會束手無策。這樣的音樂欣賞教學難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甚至會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起到負面作用。
二、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科學策略
對音樂作品的教學主要通過讓學生接觸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使學生能夠正確解讀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與情感,進而具備正確理解音樂作品、欣賞音樂作品、判斷音樂作品價值的能力。教師在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強調傾聽音樂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于對理論的教學,依托教材向學生灌輸音樂理論知識,讓學生通過背誦記住相關理論。能夠讓學生迅速了解和掌握一些音樂基礎知識,但是如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上,這種方法則是不可取的。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如果不讓學生多接觸音樂、多感受音樂,只是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則無法形成有效的音樂欣賞能力。所以,要做好音樂欣賞教學工作,首先要讓學生多接
觸音樂,自主感知和欣賞音樂,讓學生從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上來了解音樂,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才能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思想,進而把握音樂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音樂作品時代背景、作者資料、藝術影響、審美價值的解析,這樣學生自然懂得應當從哪方面入手欣賞音樂、怎樣判斷一首音樂作品的優(yōu)劣、怎樣評價音樂作品的價值。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讓學生大量接觸音樂、聆聽音樂的基礎上。如果學生不通過大
量接觸音樂來了解音樂,不親身體驗音樂作品帶來的感受,只通過記憶音樂作品的評價來欣賞音樂,就只能生搬硬套很多別人對音樂作品的評價,無法真正形成音樂欣賞能力。[1]
(二) 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些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課上,往往過度強調教師權威,不注重觀察學生的反饋,不注重與學生互動交流。這容易導致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而學生卻不支持、不配合,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搞小動作,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淪為教師自說自話,學生并未真正把精力用在欣賞音樂、感受音樂上,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審美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高。此類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并未把學生當做音樂學習的主體,缺乏對學生音樂體驗與感受情況的關注,不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難以針對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扭轉這一狀態(tài),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先讓學生傾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隨后接收學生對作品的反饋,了解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并且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接觸音樂作品以后的初步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作品的解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