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資源的利用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中對音樂課的課程性質作了這樣的表述: 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 通過鑒賞與表現(xiàn)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 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美和蘊含于其中的豐富情感, 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因此, 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理念應鮮明地體現(xiàn)和貫穿在高中音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中。突出教材作為師生共同感受、體驗、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評價音樂美的載體, 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陶冶其情操, 完善其人格。本文就《音樂鑒賞》教學活動中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被普遍采用。音樂教學使用多媒體手段更顯得得天獨厚。因為對音樂的鑒賞首先必然是聆聽音樂, 而且音樂教學活動最主要、最本質的方法就是聆聽音樂。離開聆聽, 無論怎樣精彩的敘述和闡釋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和表象膚淺, 無法使欣賞者產(chǎn)生情緒的感染和情感的共鳴。音樂藝術不同于繪畫、書法、雕塑等靜態(tài)藝術。靜態(tài)藝術, 對于一個欣賞主體來說, 通過他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感受以及對作品的認識與理解而產(chǎn)生的關于作品的藝術價值的判斷, 固然差別很大, 但各層次的欣賞者都能從作品中得到他內心深處的一種美的愉悅, 也許有些欣賞者說不出到底美在哪里, 但他會產(chǎn)生心靈上的震動乃至震撼。音樂則不同, 要把作品內在的美表現(xiàn)出來讓大多數(shù)人去感受和體驗, 就必須把樂譜演唱或演奏出來, 在作品被表演的過程中去完成欣賞活動。而其表演者的素質、水平及相關的音響設施等對音樂呈現(xiàn)的效果影響非常大, 這必然使欣賞者得到的關于美的體驗與感受就有很大不同。而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卻非常理想地做到了完美呈現(xiàn)音樂藝術效果這一點, 從而使各種不同層次的欣賞者能夠從聆聽中去感受音樂的美。
從現(xiàn)在高中生的實際來看, 所掌握的音樂知識非常欠缺, 因為初中音樂課以歌唱為主, 附帶一些簡單的樂理和鑒賞, 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演唱和演奏訓練, 識譜能力都是比較差的, 所以就音樂鑒賞活動的本質而言, 要讓學生運用樂譜聆聽音樂、演唱或演奏音樂主題, 分析并描述音樂都是很困難的, 因此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聆聽, 讓學生在聆聽中去想象、聯(lián)想, 逐漸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形成關于一部音樂作品的理性認識, 這樣才基本上可以說達到了音樂鑒賞的目的。聆聽音樂時, 可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 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 引導學生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鼓勵學生根據(jù)指定專題或自選專題, 主動收集文字、樂譜、圖片、音響、音像等資料進行交流, 以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至于對于一些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學生, 提高對他們的要求, 則另當別論。
所以, 音樂鑒賞課應當在專門的音樂教室或多媒體教室上,而不要在普通教室或排練室上課。因為多媒體教室有電腦、屏幕、音響設備、電視機等, 音樂教室有必要的教學設備和鍵盤樂器、部分管弦樂器、民族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常用樂器, 可以按照課程內容提供給學生視覺、聽覺甚至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理想條件, 從而更好地去完成音樂藝術的美育任務。
二、挖掘當?shù)?a href=http://m.shangwufuwu.com.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資源
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共18個單元: 分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專業(yè)創(chuàng)作音樂、亞非拉美民族民間音樂、西方專業(yè)創(chuàng)作音樂四個版塊。而其中介紹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第二、第三兩個單元, 在實際教學中, 完全可以挖掘當?shù)孛窀?、民族器樂方面的資源加以補充或完善教學。比如:“第二節(jié)―――高亢的西北腔”中的“花兒”, 它本是流傳在我們寧夏及甘肅、青海的一種山歌, 在當?shù)赜性S多民間歌手、老藝人都會演唱“花兒”, 當?shù)匚乃噲F體也有一些比較專業(yè)的民歌手會演唱“花兒”, 可以請他們在課堂上現(xiàn)場表演, 這種直接融于藝術氛圍的感受, 其效果遠比單調的說教生動豐富和深刻的多, 而且這樣做會極大地提高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第三單元―――豐富的民間器樂”同樣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刭Y源。因為民間器樂作品主要使用民族樂器來演奏, 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認識一些典型的民間樂器, 如: 維吾爾族的手鼓、冬不拉、蒙古族的馬頭琴、藏族的六弦琴、朝鮮族的長鼓以及流行于南方的高胡等。對本民族樂器的了解可能問題不大,但對其它民族樂器的了解相對比較少, 可有一點好處是我國的民族分布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彼此在文化方面的相互感染、交流、影響都比較多, 所以在一個民族相對雜居的地區(qū), 本民族學生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民歌和民間樂器并不十分困難, 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對一些相對比較偏遠的少數(shù)民族來說, 學生可能對其了解較少, 對其民間音樂可能相對陌生一些, 但這一缺憾我們除了利用教材, 利用一些光碟等音像資料加以補充外, 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網(wǎng)站以及電視欄目等信息渠道加以了解。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歌和民間樂器, 所以民族民間音樂極為豐富。這樣一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藝術世界當然也不可能讓一個高中學生去真正知道多少。但對一些本民族或其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的民間音樂(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能夠去欣賞、理解, 以加深對某一民族悠久歷史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則是比較現(xiàn)實的。比如生活在西北地區(qū)的學生, 那種高原縱橫、山石崢嶸、一望無垠的黃土地貌的蒼涼之感使這里的民歌顯得音調高亢、嘹亮, 質樸中帶著嚴峻和深沉, 這對于我們這些山里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而中原、南方及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迥然不同, 因而西北地域的學生就比較陌生。所以, 對于屬于本地區(qū)的民間音樂, 其特點和風格的鑒賞離不開對本地區(qū)自然條件、社會變遷、文化交流、民族性格、民俗風情等方面的了解和認識, 這就是當?shù)?a href=http://m.shangwufuwu.com.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資源給音樂教學活動帶來的優(yōu)勢。
三、充分利用電視節(jié)目
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開辟了“CCTV音樂廳”、“經(jīng)典”、“風華國樂”等專欄, 又有專門的戲曲頻道來介紹我國的國粹“京劇”及一些地方劇種, 這些資源對于學生上好“音樂鑒賞課”具有重要價值。
“CCTV音樂廳”欄目主要安排一些國內外著名音樂大師的作品, 如貝多芬、巴赫、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德彪西、西貝柳斯、肖邦、冼星海、聶耳、劉天華等人的作品, 大多由國內外著名的樂團演奏。所以無論從作曲、演奏、指揮及音響效果等方面都屬世界一流水平, 因而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這種正規(guī)的高雅藝術對于作曲家靈魂的再現(xiàn)、社會歷史的回溯、生活滄桑的展示、人間丑惡的揭露是非常準確和深刻的。加之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指揮家的激情澎湃, 讓我們每位聽眾的心靈都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更為有利的是名曲演奏的同時, 字幕會打出關于作者介紹、作品分析等相關資料, 它本身無疑就是一堂音樂欣賞課。
“經(jīng)典”欄目大多介紹的是國內外的歌劇, 如選自歌劇《圖蘭朵》中的“ 今夜無人如睡”、《茶花女》中的“ 飲酒歌”、《卡門》中的“斗牛士之歌”等等。欄目還安排了一些著名音樂大師的系列介紹, 如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 著名指揮家阿巴多、小澤征爾、卡拉揚、祖賓?梅塔以及我國的湯沐海、李心草、余隆等執(zhí)棒的世界名曲等等。
《風華國樂》欄目和學生更為接近, 主要介紹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樂曲及樂器, 曾多次播出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如《春江花月夜》、《廣陵散》、《十面埋伏》等。還有一些著名的民樂演奏家及樂曲, 如古箏演奏家王中山、琵琶演奏家劉德海、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宋飛、姜克美及笛子演奏家唐俊喬等。
另外還介紹一些民族樂器, 如巴烏、塤、葫蘆絲等等, 非常適合第三單元―――民族器樂的教學。另外如《民歌?中國》介紹全國各地民歌的風格和特點, 內容豐富, 特色性強, 富于感染力。
挖掘音樂教學資源, 在把握總的教學目標以及美育功能的前提下, 更加靈活地取舍教材, 不囿于教材, 在教材處理上要敢于做文章, 這樣, 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教學任務, 更好地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 以人為本, 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根本宗旨。
作者: 西吉縣回民中學 馮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