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高中音樂論文 >

指向“音樂性內容”: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核心

作者:劉中瑛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9-19   點擊:

  西方創(chuàng)作音樂板塊共有器樂和聲樂作品18首,每首作品的基本情緒各不相同,其中很多作品是由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如《馬太受難曲》(第一、第七十二、第七十八分曲)的悲哀與凝重、《第二十三(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緊張與熱烈、《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樂觀向上、《五首管弦樂曲》第二首《往事》的恐懼與焦慮、《c小調練習曲》的悲憤與緊張、《愛之夢》和《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的優(yōu)美、抒情等,即使同一首作品不同的音樂主題,其基本情緒也對比豐富。

  對作品基本情緒的感受,是音樂課堂教學的熱身活動,此環(huán)節(jié)中理性并沒有發(fā)生作用,它是一種單純的感性活動,純粹是由音樂本身的魅力作用于感官而引發(fā)的直接感受。因為“音樂中的基本情緒并不能體現一部作品的深刻程度和藝術水平的高低,而只能最一般地向觀眾交代一種情緒氣氛。”④

  2.體驗辨識階段:分析風格體系

  作品鑒賞的第二個階段是作品的體驗辨識階段,此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音樂情感的深度體驗與風格體系的探究。“風格體系不是單純感性的內容,它需要理性介入后才能被人們體驗到,而這種理性因素又往往與專業(yè)性的知識結合在一起。”⑤風格體系相比基本情緒來說較為隱蔽,它需要人們去歸納、去分析。在音樂鑒賞的體驗辨識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從音響本體和音樂表現要素(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等)出發(fā),對每一部作品中最富有表現力的音樂語言特點和結構特征進行解讀、分析,從而提煉、探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風格體系,辨識并描述作品的時代特征和民族風格。這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下頁表1中呈現的是體驗辨識階段專業(yè)性知識的介入,即通過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風格體系的探究與分析,賦予對音樂基本情緒的具體感知,從而理解音樂形式的內在含義。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使其在欣賞活動中也能由表及里,往更深一層探析。

  3.理解認識階段:探究精神特征

  “精神特征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內容,它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性,是作曲家內心深處思想意識的反映,也是作曲家所處的時代特征的反映。”⑥諸如英雄性、悲劇性、市民性及平凡、崇高等精神特征,是音樂審美活動高級階段的產物,它們必須以一定的理解認識和理性思辨為基礎(見下頁表2)。

  表2呈現的是鑒賞教學的第三個階段,為了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適時、有度地滲透作品的時代背景與作曲家內心深處的思想意識,催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會因為音樂的力量而熱血沸騰、靈魂升華,最終使鑒賞教學直逼最高境界。

  音樂的基本情緒、風格體系和精神特征,這三者的表現層次是由淺入深的。其中,基本情緒往往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格調,風格體系決定了同類格調的不同類型,而精神特征則決定了格調的特質。例如,格調同樣是悲劇性的音樂作品中,《馬太受難曲》的悲是英雄的悲壯,而《魔王》的悲則是凄涼的悲慘。因此在鑒賞教學中,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領悟作品的藝術內涵,這需要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由直觀到邏輯,從表層到內核的過程。

  三、教學價值:音樂本質的回歸

  1.在音響聆聽、感受中彰顯課程的價值取向

  對聲音的感知學習始于聆聽,而指向“音樂性內容”的鑒賞教學對聆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底要聽什么呢?除了感知音響、感受其基本情緒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關注音響特征,多層次、多維度地感知音樂要素的表達方式。如,《魔王》重點聽辨音色及節(jié)奏音型的變化;《c小調練習曲》重點聽辨旋律的行進特點;《芬蘭頌》的“抗爭動機”重點聽辨節(jié)奏和節(jié)拍的變化律動等。帶著問題聆聽、分段聆聽、整體聆聽、對比聆聽……在多次聆聽中不斷變化聽覺的關注點,而且聆聽的一切策略與手段都是指向“音樂性內容”,這較之于教師冗長的語言解說來說,更能彰顯音樂鑒賞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取向。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