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音樂管理論文 >

秋天的收獲參加開封省音樂課堂教學觀摩有感

作者:弓新英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本文由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黃沙蕩蕩 推薦


  在這金色的秋天,在這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來到古城開封,在那兒我們雖然沒有看到著名的開封菊展,卻在開封一師禮堂看到了一朵朵怒放的菊花。那是有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舉辦的河南省2006年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中,來自全省各市二十幾位教師為我們帶來的音樂優(yōu)質課,他們象一朵朵不同品種的菊花,展現(xiàn)各自的嫵媚,使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收獲多多。
  一、吳斌大師的講座使我認清了課改的方向
  作為中國音樂教材編委組的主要成員,經常出國考察、到各省市講學指導。為我們帶來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音樂課改的教學案例與國內音樂教學課改的教學案例相對比。使我們放眼世界茅塞頓開,象路標為我們音樂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欣賞教學方面,我們過多的關注了形式而忽略了教學內容、忽略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過去我在欣賞教學中只是浮淺地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風格、情緒、段落的劃分,聽了吳斌老師的講座,才知道我們還關注音樂的內容是什么?內容永遠比形式更重要,通過聆聽音樂讓學生體驗并對音樂做出反映,還要記住主題音樂。
  二、上好音樂欣賞課的法寶
  通過聽鄭州市金水區(qū)黃河路第二小學趙薇娜老師的《單簧管波爾卡》和平頂山新華區(qū)新鷹小學張鵬博老師的《苗嶺的早晨》,我深深的感觸到,她們之所有能引導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體驗音樂,并使學生幾乎終生不忘音樂主題。就象吳斌老師講的:據(jù)心理學得知一個音樂聽90遍后,不管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都能記住音樂。哪怕過了很長時間,只要聽到一觸即發(fā)。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歸宿。趙薇娜老師把《單簧管波爾卡》的旋律用一個大花園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一朵朵小花的葉子、每個花瓣都代表一個個音符,一朵小花是一句旋律。用山坡代表長音、用臺階代表短音。地上的小草與蝴蝶都代表不同的旋律。在學生聆聽音樂時老師一一指著,給與會老師和聽課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熟悉音樂后又用6種打擊樂器在趙老師準確的指揮下演奏出美妙的音樂,臺下掌聲不斷響起。而張鵬博老師執(zhí)教的《苗嶺的早晨》用視覺與聽覺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聽辯口笛、笛子的音色,又用舞蹈動作對音樂旋律做出反映,也就是用肢體語言讓學生體驗音樂。跳起苗族舞蹈、聽著《苗嶺的早晨》的主題音樂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之所以有這些精彩的課堂,我覺得主要是這些教師吃透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他們能把音樂設計成圖畫與動作,說明教師已經對音樂主題、每句旋律乃至每個音符都很熟悉。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之一。
  三.音樂綜合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許昌實驗小學金麗麗老師的《多彩的音符》利用多媒體教學、多變的卡片、七彩的顏色、每個學生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使學生置身與音樂的學習、音樂的活動、音樂的體驗之中。整節(jié)課設計科學、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使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的時間對音符有一個認識,為今后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開封是鐵路中學孫珂老師的《京劇大觀園》以吃大餐為主線,讓學生品嘗中國京劇戲曲方面的文化知識美味。教師搜集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京劇的行當、四大藝術對京劇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通過讓學生演唱、念、做、打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親身體驗京劇的魅力。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則以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對“流行音樂”與“戲曲藝術”有正確的認識,喚醒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情感,培育學生愛中國戲曲的感情和振興國粹的責任感。
  我認為對我們農村學生來講,由于生活條件、文化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等因素的制約。可以說學生孤陋寡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利用先進的音樂教學手段,課下多花費些時間與精力搜集資料提供給我們農村的孩子,讓他們多了解生活中接受不到的音樂相關文化,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我區(qū)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