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手風琴教學方法探討━━對技巧訓練過程的認識與研究
一、演示:
少兒手風琴技巧的學習訓練活動首先應從感知開始。老師要把技巧動作反復慢速地演示多次。這一示范應由分解動作和連續(xù)動作兩部分組成。應能清晰準確地展現(xiàn)肢體各個部位的活動方式。要讓學生從正面、側面不同角度進行觀察。以便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視覺印象和形象記憶。 同時可借助電教設備,選播著名演奏家演奏的錄像片段,力爭給學生留下一個正確鮮明的形象記憶。使他們在頭腦中能時時回憶起這些直觀的素材,從而展開一系列形象化的思維。
二、觀察:
少年兒童由于社會經歷不同,性格、心理等方面發(fā)展不平衡,他們在觀察、想象思維和表述能力上也有著明顯差異。觀察過程中老師要遵循順序、全面、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部分到整體,運用已知的知識進行具體觀察、分析和思考。以舉右手上行琶音穿指動作為例,可提示學生注意:(1)一指的運動方向及形態(tài);(2)觸鍵位置;(3)手掌角度的變化;(4)手腕及小臂的輔助作用;(5)重心移動過程等等。要讓學生相互補充觀察結果,并鼓勵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保證整個觀察過程的準確、有序和全面。
三、講解:
學習的第二步就是發(fā)揮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用,把已知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過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要反復強調要領和順序,生動形象地描述肢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的各種感覺。在總結論述中不但要講解正確演奏的要求,還要解釋這些方法的根據和科學性。如:(1)手指指端一二關節(jié)是單軸線運動關節(jié),僅有屈伸的功能,在手指觸鍵的過程中主要擔負力量傳導的作用,因此要避免折指、減少力量損失;(2)掌指關節(jié)為雙軸線運動關節(jié),具有屈伸、內旋和外展的功能,是手指的發(fā)力點,強調它的獨立性可有效地解決手指的運動力度和速度;(3)腕關節(jié)連接小臂與手掌,由八塊腕骨組成,是一個多軸關節(jié),它的活動能很快改變手的位置,增加了手整體運動的靈活性,等等。相關知識的擴展,會加深對演奏技巧的理解,也使概念記憶更加牢固。
四、動作模仿與練習:
這一過程一般有以下環(huán)節(jié):動作模仿―――肢體感覺體驗―――總結―――修正―――練習―――形成運動記憶。也就是說:(1)運用已知知識進行動作模仿;(2)在老師引導下有意識地進行肢體的運動體驗,如:掌指關節(jié)發(fā)力,重心移動等等,在實踐中尋找控制肢體動作的感覺;(3)對照要領總結檢察模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4)調整改善動作,進一步模仿;(5)反復練習鞏固正確的方法;(6)達到動作完整、流暢、協(xié)調并形成運動記憶。在指導學生時教師要注意這樣一些問題:
1、選擇簡單和典型的練習內容作為切入點。
本著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選擇最佳的切入點。以右手和弦練習為例:可由三度音程的動作開始擴展,在雙音演奏的基礎上漸漸進入三音、四音、五音組成的和弦練習;節(jié)奏可以從全音符開始,逐步演變?yōu)楦鞣N節(jié)奏型的組合;技術要求也需要分步驟完成:(1)手腕放松,掌指關節(jié)支撐??;(2)腕關節(jié)發(fā)力,并有意識將力點集中于指尖;(3)體會發(fā)力后迅速放松;(4)做到觸鍵整齊,等等。
2、因人而異,具體指導: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肢體肌肉神經控制能力上的差別、運動記憶的差別、動作協(xié)調性的差別,等等。這些客觀因素使學生在進行演奏技巧的學習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個性化的問題。教師要認真檢查每一個學生的技術動作,并有針對性地逐一進行指導,或針對一部分同學臨時編排一些特定的練習,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體會到練習的針對性越強,技術訓練的效果就越好。
3、總結積累多樣的練習方法
練習要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重復。同樣的練習可以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來演奏,如嘗試連音、半連音、頓音、跳音等等。也可變換不同的節(jié)奏型,如琶音練習既可演奏得象號角,也可演奏得象流水。不斷變化練習方法不但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也能積累更加豐富的肢體運動經驗。多總結一種訓練方法和手段就能夠多解決一些學習的問題。
五、鞏固與遷移:
一般來說,當學生初步掌握一種演奏技巧時,動作往往還不熟練、不流暢、不協(xié)調也不穩(wěn)定。當音位、速度、力度等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常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問題。一方面教師要通過編排典型練習鞏固已掌握演奏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在樂曲的實際運用中反復提示學生注意基本方法、回憶動作要點,加強對新舊動作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人的想象和情感要參與整個的演奏過程。音樂作品中任何一種技巧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形象和情緒。因此,在技術動作的指導上,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的肢體感覺,還要調動心理感受。通過生動的形容,誘導學生掌握一種鮮活的充滿藝術生命力的技術動作。比如,在調整動作時把“長”引導成:充分、豐富、穩(wěn)定、具有擴張感……把“短”提示為:敏捷、輕盈、精致、靈巧……把“強“可以形容成:粗獷地、輝煌地、震撼地……把“快”可描述為:激烈一些、活躍一些、熱情一些、興奮一些……等等。讓技巧要求與心理情感形成一個整體,互動與協(xié)調一致起來,使學生產生演奏欲望,從而進入最佳演奏狀態(tài)。
對于教學過程不斷的分析與研究,使我們對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目的、方法、聯(lián)系等要素上的把握上更加準確。這大大提高了教學訓練的進度與質量。北京市少年宮92級學前集體課班由16名學生組成,連續(xù)授課10年,現(xiàn)已順利進入業(yè)余九級的學習。99級小組課由四名4―――5歲兒童組成,學習四年,在2002年5月北京“鸚鵡杯”手風琴比賽中有2名同學分獲兒童乙組第一、二名。個別課班同學不但在全國全市各類比賽中獲獎,近些年還有十一人作為特長生分別進入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師大、理工大、北工大等重點院校學習。其中四人為各校鍵盤隊隊長和學生會文藝干事。我們的手風琴隊已四次在音樂廳舉辦了獨奏、重奏、合奏音樂會。
實踐告訴我們,教學訓練過程要達到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學生獲得扎實的知識與技能,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性格、情感和品質。因此,不斷地總結和優(yōu)化教學訓練過程,是每一個教師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