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淺談
[摘要]在學齡前兒童家庭中實施音樂教育必須具有科學性,即科學地認識學齡前兒童家庭中實施音樂教育的普遍意義,科學地了解并認識目前學齡前兒童家庭實施音樂教育中的問題所在,并科學地實施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科學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更加關注和重視學齡前教育,有關學齡前教育的家庭教育也更加豐富多彩。音樂能陶冶情操、開啟智力,對學齡前兒童實施音樂教育,成了很多家長所首肯的教育方式。對學齡前兒童實施音樂教育,必須遵循相關的科學原則??茖W地認識對學齡前兒童實施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遵循其普遍規(guī)律,科學地落實教育方式和教育步驟,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科學地認識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
任何一種針對特殊類群而進行的特殊門類教育,必然有其特殊的教育目的。音樂,能夠觸發(fā)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fā)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積極調動人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協(xié)調人們的感官世界和認知世界,培養(yǎng)人們的高尚情操。具體到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又有其特殊的意義。只有認識了這種特殊意義,才能科學地落實相關的教育。
(一)家庭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齡前兒童生理上的健康發(fā)展
學齡前兒童處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階段。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教育手段,都能夠在兒童生理發(fā)展過程中相互影響,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這個發(fā)展階段中,音樂教育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對的分工。左半球對應的是人們的邏輯思維,右半球對應的是人們的形象思維。只有大腦左右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保證學齡前兒童生理上的健康發(fā)展。音樂教育,在開發(fā)學齡前兒童大腦右半球能力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動聽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符合了人們生理的韻律和節(jié)奏,被不同年齡和知識階段的人們所接受。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積累,不需要循序漸進的鋪墊,無論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夠一定程度地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根據(jù)音樂這樣的特點,如果讓學齡前兒童在家庭中經常性接觸音樂,或者帶他們參與各種適宜的音樂活動,兒童大腦的右半球就會時時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更換一個角度,音樂不僅能激活人們的形象思維,同時也能促進人們對事物的抽象把握能力,對人們左半球的發(fā)展同樣有著積極的意義。從溝通大腦的左右半球這樣的立場來理解問題,音樂的橋梁作用更加明顯。學齡前兒童正處于通過感性認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發(fā)展階段,音樂教育能夠促使大腦左右半球互相溝通、互相聯(lián)系、緊密合作,因而增進其活動機能。美國腦科學家曾經對愛因斯坦的腦細胞組織進行切片觀察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大腦的“突觸”比一般人要多??茖W家的結論是:這與愛因斯坦從小頻繁接觸且學習音樂有直接的關系。[1]
家庭音樂教育,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學齡前兒童身心鍛煉的一種健康方式。孩子們參與唱歌、跳舞、彈琴、音樂游戲等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勻稱的發(fā)育。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兒童身體健康發(fā)育的。
(二)家庭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齡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音樂的魅力更在于審美。因為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能直接作用于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影響他們的感情,這對幫助兒童認識周圍世界,產生道德與美的體驗有著特殊的作用。所以,對學齡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就是對兒童進行美育、開發(fā)其智力的最好手段。為兒童精心選擇適宜他們年齡段的音樂學習內容,可以激發(fā)兒童對美的愛好和追求,能夠為其今后良好的個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塑造出健康、完美的人格。
音樂在培養(yǎng)兒童聽覺、記憶、語言想像力、毅力、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首先,學齡前兒童的各種感覺在完善過程中,視覺和聽覺在各種感覺的發(fā)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音樂教育是鍛煉幼兒聽覺感受性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幼兒記憶能力的發(fā)展以不隨意的形象記憶為主。這種記憶很難服從于有目的的活動,記憶的內容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對象的特點和兒童的興趣。音樂教育是在有意與無意相結合的情景下,讓兒童愉快地接受的一種美的熏陶。美妙的韻律和節(jié)拍強烈地吸引了兒童,在無意識中有助于兒童記憶力的發(fā)展。再次,學齡前期是兒童想像力真正開始發(fā)展的時期。這一階段,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想像正在發(fā)展,但仍然以再造性想像為主,以復制性和模仿性為特征。音樂為兒童想像的復制和模仿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鮮活范本。兒童可以根據(jù)音樂的不同格調想像豐富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第四,兒童的情感處于易變沖動時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支配。隨著情景和外界刺激的轉移,兒童的情感總是立即受到相應的感染。音樂教育富于感染力,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教育手段。
(三)家庭音樂教育可以發(fā)展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才能。有利培養(yǎng)音樂人才
人的天賦是各自不同的?;蛟S有人說,對一個沒有音樂耳朵的人來說,無論怎樣的音樂教育,都不可能使他成為一位音樂家,只不過是讓他能夠更多地掌握音樂技能而已。其實,調換一種立場觀察問題,一位有音樂天賦的兒童,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音樂教育,這種天賦也將被埋沒乃至消失。在學齡前兒童家庭中實施音樂教育,雖然不以培養(yǎng)音樂家、音樂專業(yè)人員為目標,但是確實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孩子們的音樂天賦,有助于他們今后的成才。實踐證明,有許多大家熟知的一些音樂大師,都是在學齡前年齡階段就顯露出不一般的音樂天賦,比如德國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他出生于漢堡一個富裕而素有教養(yǎng)的家庭,母親在當時以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音樂才能聞名,門德爾松在童年時代就受到母親在鋼琴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教導而顯示出音樂才能,9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在音樂會上演奏鋼琴,11歲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17歲就寫作出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后來成為當時最有文化修養(yǎng)的藝術家。還有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鋼琴家也都是在童年階段在父母和親人的精心教育和影響下,接受了良好的家庭音樂教育,后來又經過堅持不懈的專業(yè)訓練和個人的刻苦努力,才獲得音樂上舉世矚目的成就的。
二、科學地了解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中的問題
音樂教育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盲目隨意的。在學齡前兒童家庭順利實施音樂教育并獲得良好的效果,不是簡單地讓兒童不停地聽樂曲或強制性地教育某種技能,而是需要在教育上有一個與學齡前兒童的年齡相適應的科學的精心的安排。目前社會上,對學齡前兒童實施家庭音樂教育,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家長功利性的問題
家庭音樂教育,當然會有一定功利性的目標,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不適當?shù)墓非?,或過于強烈的功利追求,都將適得其反。例如,不具備音樂天賦的兒童,被家長逼迫朝音樂家的方向發(fā)展,甚至采取強制性手段,不僅不可能達到目的,而且必將極大地傷害兒童的心靈,造成性格上的某種扭曲,童年的記憶里將有抹不去的陰影。
對學齡前兒童實施的家庭音樂教育,家長的動機直接影響了孩子學習的目的性和積極性。兒童尚不具備自主能力,處于從屬的位置。要科學完善地實施音樂教育,首先要端正的是家長的動機和態(tài)度。具備音樂天賦的兒童數(shù)量畢竟是非常少的,一開始將音樂教育的目標定得過高,往往也是不切合兒童實際的。家長應該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待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從生理、智力、心理的多重角度考慮問題,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要盡量避免拔苗助長的不良后果。在教育過程中,應遵循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具有不同尋常的天賦,然后再調整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標。
(二)走入“純粹藝術”的問題
音樂是鮮活生動的,通過聽覺,可以給兒童形成鮮明有趣的形象并產生音樂的美感。但是,音樂又是極其抽象的,它由抽象的音符組成,在理解上可以見仁見智,尤其是一些比較“純粹”的音樂作品,成人如果不通過專業(yè)訓練和引導,也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學的音樂教育要強調選擇適宜的音樂作品,并采用適宜的音樂教育手段。目前在家庭實施音樂教育時“拔”和“灌”的情況很多,由于家長急切盼望子女成為音樂家,就不顧音樂的美的核心,拼命趕進度拿一些孩子根本無法理解的也無法把握的音樂作品給兒童,或者逼迫兒童學習某種枯燥的“純粹”的音樂演奏技藝,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對音樂的逆反心理。所以,讓孩子去感受音樂的美應始終貫穿于學齡前兒童家庭的音樂教育中。
(三)重技能傳授忽視創(chuàng)造潛能開發(fā)的問題
有的家長對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理解十分狹窄,認為學習音樂就是掌握某種音樂演奏技能,如彈鋼琴、拉提琴、吹管笛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稱之為本末倒置。兒童學習某種音樂演奏技能是可以的,但同時還要挖掘兒童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創(chuàng)造潛能,這樣才能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如果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長期置兒童的潛能發(fā)展于不顧,把孩子封閉在狹窄的生活空間里或機械的琴指技能訓練上,孩子沒有自由時間去進行其他創(chuàng)造性活動,孩子就會恐懼音樂學乏,而且其童年、童真、童心也會隨之喪失,這樣不僅音刁;沒有學好,其創(chuàng)造潛能也得不到很好的開發(fā)。[2]另外每個兒童的稟賦不同,特長也不一樣,或者手腳靈巧,或者音色動聽,或者擅長口頭表達,或者擅長聽覺接受等。家長要從挖掘兒童不同稟賦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合理安排教育方式。
三、科學地運用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方法
家長真正了解了學齡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和存在的問題,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確立科學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觀
確立科學的學齡前兒童教育觀念,采用符合學齡前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B0敬育方式,是在學齡前兒童家庭實施音樂教育的前提條件。學齡前兒童所處的時期其實就是游戲酌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好動、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合群、注意力持續(xù)時問短、情緒轉換快等特點,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自己感覺愉快歡樂,趣味成了他們參加一切活動的準則。[3]所以必須正確了解孩子的特點,把握孩子的心理,準確掌握孩子的需求,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使在家庭中的音樂教育成為孩子喜歡的快樂的活動,這樣才有可能有效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以熱愛音樂為學齡前音樂教育的核心
熱愛或熱情是學習的永遠的動力,教育的結果之一就是要讓學習者對學習的對象產生熱愛的情感。一旦這種情感培養(yǎng)起來了,兒童就會興趣盎然地自覺地去學習。學齡前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要讓音樂充滿生活,讓生活充滿音樂。因此,激發(fā)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逐步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情,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4]學齡前兒童的家庭音樂教育,往往是一個人一生中音樂學習的開始階段。這階段培養(yǎng)起來的對音樂的情感,是熱愛或是厭惡,將影響這個人的一生。所以.這階段音樂教育的一個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真正地愛上音樂。為了孩子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應要特別注重孩子樂學和會學這種影響其終身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如果在幼兒期培養(yǎng)起孩子對音樂的熱愛,孩子就有了學習音樂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就有了今后學習和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因此在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中一定要多創(chuàng)造激發(fā)孩子音樂興趣的音樂環(huán)境,比如即興用音樂來創(chuàng)編故事、在鋼琴上找各種動物的聲音等音樂游戲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也由此讓孩子在童年階段真正熱愛上音樂。
(三)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要突出家庭的特點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可以說,教育功能是家庭社會功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于學齡前兒童“的家庭音樂教育,更有其他教育機構所無法代替的重大使命和特殊價值。首先,實施學齡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一定要突出親子活動的氛圍,淡化那種僵化式的知識傳遞的環(huán)境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密切交流的家長的共同參與,這樣的學習氛圍會讓孩子感覺到是與家長在共同進行一項好玩的游戲,而父母就是―個可親可愛的游戲參與者,這樣就可以使孩子在一種很溫暖又很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中輕松學習。其次,家庭音樂教育要突出家庭所特有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孩子自出生起就和父母朝夕相處,家庭其實就是一個寬松、自然、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對兒童的音樂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隨時隨地地進行,具有極大的靈活性。[5]再次,在家庭音樂教育中要突出家庭的生活性,其實家庭的音樂教育就是和家庭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也潛移默化在家庭環(huán)境的諸多方面,伴隨著孩子的生活與成長。在家庭音樂教育中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通過關注孩子不同時段的不同需要、不同興趣來安排音樂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時啟發(fā)和具體觀察、指導,幫助孩子在已有的音樂水平上獲得提高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教育室編.幼兒音樂教學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張衛(wèi)民.兒童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黃瑾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
[4]梅寶樹主編.面向新世紀的美育與素質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黃瑾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1
(翁鮮麗 溫州大學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