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大學音樂論文 >

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及其克服

作者:張杰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內容提要]本文針對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及解決方法作了概要的分析。并試圖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加以論證與說明。

[關 鍵 詞]視唱練耳、心理狀態(tài)、內心聽覺、緊張、畏難、害怕、注意力分配等。

[內容類別詞]音樂教育、視唱練耳。

影響視唱練耳教學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好否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心理狀態(tài)好,就能正常甚至超常發(fā)揮,心理狀態(tài)不好則反之。鑒于此,本文即對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學生之不良心理作一番調查、分析,以期糾正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提高學習功效。

在視唱方面,影響視唱質量好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是練得少了,或方法不對等等。但根據我的調查,更多的是來自心理上的諸多負面壓力。視唱就其本質而言是具象的樂譜經由視覺進入大腦轉變成抽象的聽覺概念,此時雖未唱出但內心聽覺已對所見材料進行判別、分析,最后經由聲帶唱出。在以上諸環(huán)節(jié)中技術性的因素雖然重要,但心理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 因緊張影響抽唱質量。當學生被老師點名一個人唱時,心中就有若音唱不準、跑調或節(jié)奏唱錯了丟面子之虞;或聽別人唱得好,怕自己唱不好分數會低;或眾目睽睽、洗耳恭聽自己一個人唱的情形下,患得患失,在如此心態(tài)下心有旁騖是難以唱好的。而在集體唱、一個人在琴房“偷偷”練習時,能夠作到自然、放松、大方,心理壓力全消,可以唱得很好。怎樣使學生在視唱教學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單個點名回課(視唱)時也能如此呢?互相鼓勵幫助的良好學習風氣是有助于克服心理壓力的,老師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請學生到講臺上來,面對全體同學回課(視唱)。假以時日,習以為常,緊張害怕心理不攻自潰。

(二)練得不夠,心虛影響音準。唱音階比唱旋律的音準好;唱大、小三和弦比唱增、減三和弦的音準好;唱純音程、大、小音程比唱增、減音程的音準好。為何?由于對前者聽得多,唱得多,心理準備充分,即內心聽覺相對較好,有把握,心理放松,就唱得準些;對于后者由于聽得少、練習不充分、無把握、心虛,即內心聽覺相對較弱,愈怕唱不準就愈是跑音。解決的辦法是多聽多唱,老師應該再輔以各種有效的練習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內心聽覺,做到有把握,內心踏實,就容易唱準。

(三) 認識上的錯誤直接影響視唱質量。有些學生對基本練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覺得基本練習味同嚼蠟,不愿多花時間練習,一心只想將回課的視唱練好,消極地對付老師,終由基本練習練得不夠而影響視唱質量。基本練習是重要的,若基本練習是根,那么視唱就是花是果實,基本練習練好了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反之則事倍功半。我想,在老師的不斷強調、解釋下學生是會牢記這個道理,重視基本練習,從而提高視唱質量的。

(四)嗓子條件不好,有心理負擔,影響音準。有些學生嗓子條件不好,怕唱出來不好聽,或視唱曲超過自身音域(特別是較少唱歌的學生),害怕不小心發(fā)出什么怪聲音,視唱時注意力分散,就容易跑音跑調。若讓學生視唱時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準、節(jié)奏上,嗓子條件不好,經過扎扎實實的練習,按照自己的音域移高或移低八度,精心安排并多磨練,掌握自如了,消除了心理負擔,唱好又何難?。

在聽寫方面,與視唱相比,聽寫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負擔更重,因為視唱時還有據可查(即樂譜),而聽寫時除依靠內心聽覺外別無所依,內心聽覺發(fā)揮得如何直接影響聽寫質量的好壞,而不良的心理負擔又直接關系到內心聽覺的發(fā)揮。

(一) 害怕的心理影響聽覺分析。有些學生生性膽怯,心理素質欠佳,不敢表現自己。當老師讓別的學生回答所聽內容時,自己能很清楚地聽辨出來,一但輪到自己名下就不行了。何者?原來,在老師讓別人回答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自己能輕松地、毫無壓力地去聽,去分辨。而自己被老師點名回答時就有了諸多顧慮,害怕因說錯被同學恥笑,怕老師不滿意。這樣帶著忐忑之心去聽,也就難以分辨清楚,當然也就說不準確。若能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與幫助,形成良好的互幫互學的同學關系,成立有效的學習小組,互相關心,共同進步,也就能放下包袱,心胸坦然,聽覺分析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 畏難情緒影響聽寫。畏難情緒是一種非常有害的消極情緒。有些學生認為聽寫是難以揣測、看不見摸不著的。在產生這種想法的同時就產生了消極、畏難的心理反應。以上心理也不可謂錯。音樂雖是時間的藝術,但音樂并非是不可知的,只要不失聰就能夠聽到并感受到美妙音樂的客觀存在。既然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我們就能夠對其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總結即全面把握這種客觀存在。然而影響我們進行上述工作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大腦中的用來進行上述工作的相關信息、材料準備過少或不足造成的。試想若讓學生聽記出他們從未聽說過的某種語言,當然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失敗感隨即產生。而畏難情緒與失敗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多次失敗引起的情緒反饋的結果。失敗―膽怯―再失敗―更膽怯……惡性循環(huán),使畏難情緒逐漸累積,產生定勢,以至于望而生畏,即使對小的困難,也喪失勇氣克服。要克服畏難情緒的前提是打破惡性循環(huán),找一個有效的突破口,打開僵局。我采取的辦法之一是告之一條旋律,然后聽記變奏,可謂動靜結合。靜,穩(wěn)其心:動,練其耳。變被動畏難為積極主動,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再通過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的聽寫訓練,聽寫正確也就水到渠成。

(三)因存有對和弦色彩的神秘感,而影響聽寫。有些學生對于分辨和弦的色彩感到神秘,把握不住,因而產生消極或緊張心理。一般聽三和弦比聽七和弦來得容易,是因為平時對三和弦接觸得最多,加上老師對三和弦色彩的語言描述清晰易懂,使學生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進而形成正確的表象和想象。想象對理解音樂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音樂是抽象的,不具體的,但人對音樂的感受和思維,可因由語言形象直觀的描述而相對易懂。這種語言的描述,即教學中的語言直觀性原則的運用,對和弦色彩的分辨是很有幫助的。各種七和弦的聽寫較三和弦的聽寫把握性差些,這一狀況的改變需要做到:a多聽多唱;b借助于語言的描述,使學生心中有各種七和弦的色彩的記憶,心中有數,不緊張,聽寫時就會成竹在胸。

(四)注意力的不合理分配影響聽寫。注意力的分配原則,即將注意力在同一時間內分配到兩種以上的對象或動作上。好的注意力分配要求同時進行的各種活動,只能有一種是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力,成為注意的中心;而其余的動作,則必須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進行時稍加留意或處于注意力的邊緣即可。聽寫時耳聽、腦記、手寫同時展開,這種集成式的活動若讓其有效進行下去,必須要有高度的注意力的分配能力。這里有益的建議是:由于每次聽寫的具體內容不同(即生疏),所以絕大部分的注意力應放在聽上,使聽成為注意力的中心;又因寫總是在聽之后,所以還需及時記住剛聽到的內容,將寫置于注意力的邊緣。若記錄進行不順利(即不熟練),如,聽到的音一時不知寫在何線何間、或首調聽覺一時在五線譜上反應不出該調的位置,這時就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轉移至怎樣寫譜上,這時寫譜反客為主成為注意力的中心,而聽寫的前提“聽”反而退到了注意力的邊緣,老師后面彈的什么也就無從知道,更談不上寫了,嚴重的甚至腦子出現空白。怎么辦呢?我認為首先在平時要解決好寫譜的問題,通過大量的抄譜練習來熟悉五線譜的線間位置,才能做到聽寫時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聽上。如此既減少了由于注意力分配不當造成的心理壓力,又為順利聽寫掃清了障礙。

(五) 卡在難點上,心里著急而影響聽寫的進行。聽寫旋律有時會卡在某個難點上,心里著急、擔心,從而影響后面的聽寫的繼續(xù)。難點有音高上的有節(jié)奏上的有時是兩者的綜合。老師在平時訓練時就應該針對音高、節(jié)奏編寫有效的練習,指導學生分析旋律的基本特點和共同規(guī)律:譬如旋律中哪里是跳進、模進、級進、上行、下行、骨干音、調式調性變化、明顯的節(jié)奏變化等,由此了解旋律的外部輪廓、起伏狀態(tài)、運動趨勢。這些分析和練習對于學生迅速將抽象的聽覺感受在腦中變?yōu)榫呦蟮囊曈X形象而述諸筆端是極其有效的。也有益于學生放下難點,保持冷靜,抓住每遍機會先聽記能夠記出的地方,然后用全局的觀念分析、比較,突破難點、疑惑冰釋。

(六)常識性的錯誤影響聽寫。許多學生無意中既用拿筆的右手點拍子又用右手寫譜,以至同一時間內忙得首尾難顧不知所措,內心一慌不知所寫已到何處,同時也為建立內心的節(jié)拍、節(jié)奏感設下了障礙,難以達到僅憑內在節(jié)拍、節(jié)奏感(即不打拍)將所聽寫出的目的。改正辦法:左手點拍,右手寫譜。還有的學生習慣性地用腳來打拍,因動作較大而不得不分出較多的注意力來進行控制,結果顧此失彼,使聽寫難以維繼。相似的錯誤還有諸如用點頭來打拍、腳手并用來打拍、搖晃身軀來打拍等等不一而終。這些皆屬過于外在而失于內心體驗并與教學目的相左的有害的做法,但卻也是最容易糾正的。

總之,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其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交談,了解、觀察、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指定一名學生收集對老師教學的反饋意見,針對不同的情況及時加以輔導。教師不僅要有“大”的教學法,還應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的“小”的教學方法,而后者的作用是不會亞于前者的。

音樂的意義是建構在人的聽覺之上的。聽覺是辨別外界物體的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特性的感覺,是一種心理過程,其結果是在腦中產生主觀上能意識到的聽覺映像。要得到這一結果就必須進行相關的專業(yè)訓練。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經說過“聽覺只能在通過讀和寫的音樂體驗中得到開發(fā)。正如學校里教授圖畫是視覺的教育一樣,教授音樂是聽覺的教育。不能對讀寫熟練掌握,音樂就只能是神秘的、難以理解的、抓不住的東西。只有依靠堅實的讀寫技巧,才能使掌握音樂實質變成可能。準確、流暢地視唱單聲部是獲得音樂體驗的最基本的先決條件。”視唱練耳正是這樣一門基礎的、技術性強的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否,直接影響學生對音樂其它領域的學習成績或可達之成就的高低。正如德國音樂家舒曼在《音樂家生活手則》中所言“發(fā)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因此努力探尋視唱練耳教學法,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是一件關系到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大事。本文是教師“看”學生且為粗看,尚未涉及到的,為解決學生具體問題而設計編寫的各項練習將另行文。力所不逮,還望行家斧正。

參考書目:《簡明心理學詞典》楊清主編 吉林人民出版社

《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楊鑫輝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

《音樂美學通論》修海林羅小平 著 上海音樂出版社

《旋律史》 薩波奇.本采著(匈)人民音樂出版社

《音調論》 鮑里斯.阿薩菲耶夫(俄)人民音樂出版社

本文發(fā)表于武漢音樂學院學報《黃鐘》1990年第四期。87頁。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 42-1062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