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
摘自:《汕頭市潮陽第一中學》
[內容摘要]:當前課程改革逐漸深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音樂課程比較開放的特點,導致相當多的音樂教師忽略了教學的有效性。其實音樂教學也應注重通過有效教學從而實現其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本文結合高中音樂教學現狀,就如何提高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活用教材;雙向互動;生成性資源
音樂課是學生喜歡的課程之一,但當你問其原因,很多時候學生會告訴你不是因為喜歡教材的內容而喜歡音樂課,相反是愛屋及烏,因為喜歡音樂,所以喜歡上音樂課。如果你再問,你們的音樂課是什么樣的?在音樂課堂上你收獲了什么?很多學生會說,“很多時候我想聽,但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聽,聽什么?”說到這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聽了我也有很多無奈!因為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應該說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畢竟我們的學生音樂基礎知識非常地薄弱,甚至由于升學的壓力,有些學生已經好幾年沒有上音樂課了。如何讓學生真正喜歡音樂、喜歡音樂課,首先要弄清楚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性”,因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密切相關。面對新課標的特點,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首先我們先要知道課堂教學有效性指什么?怎樣的課堂是有效的?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從專業(yè)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yè)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
按照這樣的標準,反思日常教學中的一些現象,如教師辛苦備課,學生卻對內容不感興趣,不知道聽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聽;教學內容隨意性比較大,課堂教學目標難以順利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等等,面對這些常見問題,該如何實現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整合教材內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構成教學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的基礎和主要對象。要想上好課,就必須立足于教材,研讀教材,做好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并適度整合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增刪、置換、重構、組合,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做教材的“奴隸”。這猶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過嘴癮,而是能夠通過酒味品出酒存儲的年代、產地等,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對教材的整合,即上課并非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復述和直接意義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編者的意圖,并結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本著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目標,靈活掌握教學目標,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樂鑒賞》花城出版社,它的單元教學內容比較豐滿,曲目涉及面廣,數量多,在中外結合、古今結合的同時,還選擇了一些現代氣息較強的曲目。另外,還有意識地加強了廣東地方音樂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學。那么在備課內容的選擇上就應該有所取舍,不能貪多,進行走馬觀花式的瀏覽性欣賞,而應該分析編者意圖,選擇最能體現編者意圖的作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教材,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進行有深度的鑒賞。
二、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構建師生雙向互動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曉的道理,換言之,師生的互相溝通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的關鍵,這在新課程中稱為師生的“雙向式互動”,那么如何進行雙向式互動,互動成什么樣子,卻是大家難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這里插入一個花絮來說明上面的內容,什么呢?很簡單,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聽到這個問題你會覺得,沒有標準答案。的確是這樣,因為每個學生的喜好是不一樣的,喜歡的緣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學生歡迎或者喜歡的教師好像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處,沒有架子。反過來想想,課堂教學不也如此嗎,如果我們能夠以平等的姿態(tài),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學會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學生,及時捕捉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信息,激發(fā)課堂的活力,動態(tài)調整并完善教學進程,那么一個良性的師生“雙向互動式”的課堂很自然的就呈現在眼前。因此,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本著生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理念,以師生互教互學,創(chuàng)設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教學關系,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借鑒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理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將“學習”按照其效果劃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種類型。能否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條原理。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根據奧蘇貝爾提出的“有意義學習”帶來的啟示,在挖掘教材內容的同時,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作為所教新內容與學生的切合點,為新課做好鋪墊,最大限度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力求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好的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關系,因為“課”是上給學生的,只有讓學生樂意接受,他們才會接受的好,這猶如數學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圍越大,對于教學而言,所教內容與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切合越多,學生越易于接受,課堂的教學目標就越易于實現,有效性也隨之提高。
比如在花城版《音樂鑒賞》第二單元說唱音樂中的曲藝篇,如何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曲藝作品,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因為不止是學生,連我本人對曲藝也不是很熟悉,那如何讓沒有什么音高概念的學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呢?光靠講學生是很難體會和感受的,后來經過研讀教材,我發(fā)現教材作品《丑末寅初》的旋律起伏與作品歌詞的聲調有著密切的關聯。
這就好辦了,我先用“你去哪里?”作例子,讓學生用夸張而清楚的發(fā)音,把這句話讀出來,然后再借助旋律線的形式把每一個字的聲調起伏畫出來,接下來再進行一個大膽的嘗試,即把剛才的句子,依據聲調的起伏變化,把它“唱”出來,這樣一來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就來勁了,經過幾次舉例練習,我用PPT把《丑末寅初》作品中的歌詞投影出來,再讓學生按照剛才的規(guī)律,把它唱出來,然后我來唱旋律,讓同學來找兩者之間的聯系,經過對比演唱和旋律線的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了其中的規(guī)律----旋律音的起伏是隨著歌詞聲調的變化基本是一致的,接著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繼續(xù)用上述方法,把作品的前四句嘗試唱出來。這樣借助學生對語言聲調的掌握,學生很容易就學會了作品的前四句。比較容易的達到通過學唱作品感受京韻大鼓風格的教學目標。
四、教師----當好課堂的“導演”和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重組者
教學是實現教學效果的必要經過,這猶如劇本的演出,成功與否有一個好劇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導演以何種思路來更好地對劇本進行演繹(教學過程),如何讓演員以最佳的狀態(tài)對劇本進行表演。教學也正是如此,課堂是舞臺,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而一堂課能否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導演”能否以獨特的角度、視野來演繹劇本、指導演員。
可如何當好這個“導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既需要在課前盡可能地對教學過程實施中學生可能出現的種種“可能”加以猜想推測,又要具備良好的教學敏感,敏捷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稍縱即逝的變化;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內容,形成新的教學步驟;使課堂教學更貼近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讓學生思緒飛揚、興趣盎然,使師生積極互動,涌現新的問題和答案,使教學過程呈現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引領學生共同進入“發(fā)幽探微”的教學境界。
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才愿意“動起來、活起來”呢?毫無疑問,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敢動、愿意動;其次教師還要愿意傾聽學生的“聲音”,堅持“無錯原則”,不管它是有道理、還是無道理,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想法,就要樂意聽,愿意聽,消除學生怕說錯而不敢說得顧慮。因為音樂課有她的獨特性,相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經歷的學生聽后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感受或者想法,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傾聽來自學生心中的不同的聲音、尊重來自學生內心的真實的思考。相反,如果教師強制粗暴地干預,批評這些“不同的聲音”,必然造成學生心靈的封閉,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就無法生成,教學資源的重新生成也就無法完成。因此,要想當好課堂的“導演”和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重組者,就要做好學生的朋友,去關注學生,了解學生。
五、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多媒體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的普遍,它一改以往知識只能在黑板上平面的展示給學生的歷史,讓知識立體化、直觀化的呈現在學生眼前,充分利用視覺沖擊,更好地輔助教師達到教學目標。尤其是互聯網的運用,更是給教學如虎添翼的感覺,在音樂課中更是如此。
比如花城版《音樂鑒賞》一書第一單元第三節(jié)----生活之音中,著名華裔音樂家“譚盾”的作品《永恒的水》,這是一部多媒體協(xié)奏曲,課堂上如果學生單純的去聽這部作品,也就是感覺有不同類型的水聲,至于不同聲音的水聲是如何來的,學生很難猜測,也不能直觀的去感受----原來最普通的水也可以充當樂器這樣奇妙的事情,那么我利用教室中的多媒體平臺,播放了作品的視頻片斷,一開始在“譚盾”有力的指揮下音樂給了一個強音,一下在讓學生振奮起來,而后面更多的著名打擊樂家利用各種生活中的器物,如長玻璃管、圓錐、單面小鼓等等,擊水發(fā)出帶著各種不同節(jié)奏和音色的水聲,讓學生又驚奇、又贊嘆。最終沒有做過多的引導,學生體會到了章節(jié)開始的一段話----真正的藝術沒有任何例外:它直接來自內心,來自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思考和實踐。
所以在音樂課堂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的感受音樂。但是在音樂課中多媒體的使用也要適可而止,合理使用,不要喧賓奪主,忽略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畢竟它對教學的幫助是在“輔助”層面上。
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才是最成功的教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體現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教學要講求效率,教學方法要講求效果。面對新課改,教師要盡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體現出價值。這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備好教材,備好學情,完善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音樂課尤其如此,在比較開放的課堂中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從而實踐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1、李召存:《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10期。
2、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首都示范大學出版社
3、吳康寧等:《課堂教學的社會學研究》,《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4、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孫喜亭:《人的主體性內涵與人的主體性教育》,《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6、辜偉節(jié):《優(yōu)化教學: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江蘇教育報》,1998、1、13。
7、田漢族:《論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的基本原則》,《教育研究》,199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