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的歷史沿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曲劇是在河南曲藝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邊踩高蹺邊唱曲子,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高臺曲。鼓子曲是一種曲牌聯(lián)綴體式的說唱藝術,演唱時,三五人自執(zhí)檀板擊節(jié),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幫腔處就一起幫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順序來演唱。約于清末民初,出現鼓子曲與踩高蹺相結合的形式,稱為"高蹺曲"。它最初出現的時候,既不化裝,也不分行當,只是由數人踩高蹺唱有故事情節(jié)的曲子,以三弦等樂器伴奏,走街串坊。發(fā)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現了有簡單化裝和粗略的行當分工的高蹺曲,多數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間傳說腳本,如《小姑賢》、《打皂》、《小打魚》等。"高蹺曲"去掉高蹺拐子并登上戲劇舞臺,是它由一般的民間歌舞演變?yōu)檎降?高臺曲"這種戲曲形式的標志性事件,形成曲劇發(fā)展的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