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法研究 > 初中音樂教法 >

談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五法”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中國課程教學平臺》

音樂欣賞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五個方面,即“五種教學方法”來實施。上面就教學中的“五法”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一、引入法

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與感受。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音樂作品的意境之中,讓學生在這種音樂意境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引入課題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提問、對比、講故事、圖片、多媒體圖像等。恰當的情境設計可以營造與樂曲相適應的氣氛,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欣賞音樂。合理的引入,能夠使學生比較快地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二、聆聽法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而欣賞則是聽覺基礎上奠基起來的一種能力。該如何培養(yǎng)好學生對音樂的聆聽呢?我認為,應該把聆聽作為一門藝術特征來研究。具體方法是:

(一)讓學生學會細心傾聽音樂的旋律。音樂旋律是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是音樂的靈魂,在聆聽時,要求學生要集中精力,認真捕捉作品的不同特點。例如:學生在聆聽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時,他們會聯(lián)想到自然界各種鳥鳴叫聲,進而通過這種聯(lián)想,想象到我國北方農村辦喜事的熱鬧情景,體驗到那種熱烈的節(jié)日氣氛和愉快歡欣的歡騰情緒。

(二)讓學生學會細心聆聽音樂的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架,在欣賞作品時要求學生從中感受千變萬化的節(jié)奏特點,可以通過擊拍、揮手、互動、尋找、捕捉,從中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不同風格。

(三)讓學生細心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情感。音樂是一種擅長于表現和激發(fā)情感的藝術,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往往都表現了作曲家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影響下的不同情感體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從中體驗作品所描繪的情感內涵。

三、聯(lián)想法

音樂有不確定性,同一首作品,在聆聽的過程中,每個人對其作品的理解、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提問、誘導的方法來進行。比方說這段音樂是歡快地還是舒展的?這是什么樂器演奏的?請注意聆聽它的節(jié)奏有什么特點?你能描述作品表現的內容嗎?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去感受音樂、捕捉音樂。

四、唱奏法

興趣是音樂欣賞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變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他們活潑、好動的特點。采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欣賞中。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唱、奏、表演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此充分發(fā)揮音樂教學的通感作用。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窌r,讓同學們唱一唱、奏一奏,欣賞曲的主題和片斷,從而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與感受。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音樂形象。使學生的音樂思維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fā)揮。還可結合音樂作品的特點,進行身體律動和表演,如在教學中可做擊拍、拍手、舞蹈等動作,使學生在欣賞時,能進入到音樂作品的意境中去,加深學生體驗作品的內涵,更好地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五、寫畫練習法

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它學科,也是音樂教學的資源,如美術、體育、語文、歷史、地理、學科等。依據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理論,“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在欣賞者對樂曲做出的某種抽象之結論上,而是表現在把這些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的想象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達到更深、更高級的階段”。

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寫”,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作品時的感受、認識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寫作能力。

音樂與美術,作為藝術的兩種不同形式,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音樂教學中所說的“畫”,就是培養(yǎng)學生描繪欣賞音樂后的音樂情景,培養(yǎng)他們的欣賞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并有意識地將美術融入到音樂之中,讓學生通過聲音、圖像兩個方面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去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這種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繪畫潛能。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