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的“預設”和“生成”
作者:江蘇溧陽市溧城中心小學 陳秋琴
一個充滿著個性活力、流淌著生命動感的音樂課堂,一定交融著師生相互的信賴、賞識和愉悅。音樂學習不僅僅是技能的掌握,更是童心的吟唱、心智的放飛和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享受。一次觸及心靈的體驗也許會開啟一扇扇稚嫩的心靈之門。筆者先后在兩個平行班上《堆雪人》一課,因為教學思路的變化,教學效果迥異。
【案例1】
第一個班上,教師用《鈴兒響叮當》導入,并通過2/4 拍與3/4 拍的節(jié)奏變化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情緒。在引入歌曲《堆雪人》后,教師讓學生整體感受旋律,用模唱的方法學會歌曲的旋律。歌曲的拓展部分,啟發(fā)學生用不同形式表現(xiàn)對下雪天的感受:詩朗誦、現(xiàn)場作畫、舞蹈,課堂上氣氛好不熱鬧,可細細一看,表演的總是那么幾個學生,大多數(shù)學生一副袖手旁觀的姿態(tài)。而且《堆雪人》這首歌曲中旋律模進這一特點因為沒有深入體驗,也沒有徹底解決,因而音準顯得不到位。
整整一天,教師都在想如何調(diào)整教案,如何才能做好孩子們音樂航海的“舵手”。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报D―那么,怎樣才能創(chuàng)設一個讓孩子們探究的空間呢?
【案例2】
第二個班上,教師還是用復習《鈴兒響叮當》并變節(jié)拍演唱歌曲,來感受不同情緒的雪景,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注意聽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來堆雪人的,還有他的歌聲中出現(xiàn)了什么。學生們都側著耳朵仔細傾聽,生怕漏過了什么。之后在一陣七嘴八舌中,教師把歌詞中出現(xiàn)的鐵鍬、雪球、北風、雪花圖片放在黑板上,按先后順序一字排開,并按歌詞節(jié)奏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它們的動作:揮起小鐵鍬,滾著雪球跑,北風吹口哨,雪花把舞跳。馬上有一位機靈的學生聽出來了:“老師,它們動作的節(jié)奏是一樣的?!闭f著還把節(jié)奏拍了出來。
在解決完節(jié)奏后,教師又把四句歌詞的旋律貼在對應的圖片下面,讓學生去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次學生的發(fā)現(xiàn)更讓教師驚嘆不已。“老師,前三句的形狀都是――,好像走著走著掉到一個坑里,不過很快又爬上來了!”“老師,小鐵鍬要鏟雪的話就要從下面往上鏟,雪花應該往下飄,所以旋律是――”(怕教師不理解,學生還夸張地做了鏟雪、雪花飄的動作)。“老師,我想給它們的高低排排位置”,這句話馬上引起了教師的興趣:“怎么給它們排呢?”“北風在天上吹口哨,所以它站的位置最高,雪球在地里,所以位置最低了?!边@時其他孩子也爭先恐后地補充:“鐵鍬在雪球上面,雪花飄在空中,比北風低點”這時,教師順水推舟請一位孩子上前,移動磁釘,給旋律排好了高低順序。到這里,歌曲旋律的把握也就輕松地完成了。
【思索與探求】
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是課程內(nèi)涵的主動建構者。這個過程不在于教師的精心闡述和嚴肅命令,而應該來源于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富有個性化的演繹。
“北風在天上吹口哨,位置最高,雪球在地里,位置最低”“前三句的旋律先掉進坑里,馬上又爬上來了!”這些妙趣橫生的“童話”就是學生以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和心理特征,對課程進行的一次解讀和靈感的迸發(fā)。教師不應該遏止學生與之相關的感受和體驗。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喚醒學生研究者、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意識,當學生感悟了思想方法,其課程價值就已遠遠超越了知識的范疇。如果教師直接告之旋律的特點是采用了模進手法,那么學生就不會再經(jīng)歷這次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的過程了,而會認為“美”是理所當然的,而這種符號式的“美”也會因為沒有學生自己的理解、參與而漸趨僵化。
因此,對于課堂中原生態(tài)資源的生成,應該即時捕捉、瞬間判斷,而后做出“縮小”“放大”或者“擱置”等策略處理,在一步步巧點妙引中不斷調(diào)整教學方法,使音樂課程在有價值的“互動生成”中閃現(xiàn)精彩。另一方面,應從學生的視角,深刻理解教材,以教師特殊的“職業(yè)眼光”挖掘教材中寶貴的因素,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討論、批判、反思、質(zhì)疑的機會,用“預設”為“生成”創(chuàng)設可能的條件。那樣的話,美感的個性、“時即時離”的不可知性都會給音樂審美過程帶來神秘色彩與特殊質(zhì)感。本文來自[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http://m.shangwufuwu.com.cn
【結束語】
掩卷而思,當教師習慣了過去一切作為定論呈現(xiàn)的時候,教師也習慣了不需要任何思考和懷疑的接納。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正是教參的撤離才打破了教師對它的依賴和來自它的束縛,更多地從實際教學來理解和思考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體驗”自己的心靈之路,也讓筆者懂得以后即使有“教參”相伴的日子里,也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可不可以認為,當我們真正開始以童真的眼光,寬容的心態(tài),欣賞的姿勢去和孩子們交往對話,去真正認真審視自己和自己所面對的課程時,那么,我們的音樂課堂也就成了一池流淌著生命動感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