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音樂課:一點兒都不象在課堂上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作者:黃思路 轉(zhuǎn)貼自:新華網(wǎng)消息 據(jù)《書摘》(2月)
1999年夏天,我獲得了美國的愛斯本音樂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于是我揣著錄取通知,獨身一人到美國去學習古典音樂。到美國去的那天,我在飛機上碰到了一個美國的樂團,他們剛結(jié)束在上海的演出,在洛杉磯機場和我一起下了飛機。我看見樂團的一個團員穿的T恤衫上印著“愛斯本音樂學?!钡淖謽?,心想,這不正是我這次要去的學校嗎?我斷定這人一定是個校友。
到了愛斯本后才知道,全世界的音樂院校都有我們的校友。50年來,我們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家,其中還有不少是世界級的。
到美國不久,就發(fā)現(xiàn)美國的音樂教材和國內(nèi)的大不一樣。剛?cè)サ臅r候?qū)σ恍┦虑槌3SX得很奇怪:于是就請教隔壁的王慧。
王慧是個華裔女孩,來美國四年多了。她從前的老師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名教授,出國后又師從英國一位小有名氣的鋼琴家,因此在鋼琴學生中可算是佼佼者了。
我和王慧常常談起中西方音樂教育之間的差異,她深有感觸地告訴我說,在國內(nèi)學琴注重技巧,學生苦練基本功,樂感卻不夠好;美國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師強調(diào)的是對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注重的是對學生全面音樂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我們常??吹街袊鴮W生彈一手漂亮的好琴,卻不大會欣賞音樂作品,而且許多學生雖然學的是音樂專業(yè),卻只了解自己學習的樂器,對于其他樂器或者不同類型的音樂卻常常知之甚少;美國學生不是最講究技巧,但他們善于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在廣闊的音樂領域里學習了解的方面也廣。所以,人們常說,國內(nèi)培養(yǎng)pianists(鋼琴師),國外培養(yǎng)musicians(音樂家)。
美國老師對學生要求不高,但很注意培養(yǎng)他們喜愛音樂,所以美國的琴童的日子很好過。相反,國內(nèi)學琴的孩子幾乎個個都“談琴色變”,當然也就不容易發(fā)揮出潛力了。
兒童專場音樂會
愛斯本每星期都有專門為兒童舉辦的音樂會,臺上的音樂家在演奏,臺下的孩子愛怎么唱就怎么唱,還可以跑到臺上去跳舞。別看全場亂糟糟的,孩子們早已在玩鬧中愛上了音樂。
我曾在兒童專場音樂會當過檢票員,那種場面真是令我畢生難忘。
音樂會開始前,我們給每個孩子發(fā)一個漂亮的徽章,上面寫著:
“……quiet as a mouse.I am here to hear.(……安靜得像只小老鼠,我是來這里聆聽的。)”
音樂開始時,我們勸小觀眾不要吵鬧,不要到處亂跑,不過收效甚微。
音樂響起,孩子們?nèi)颗d奮起來,有的跳舞,有的跳高,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把過道當滑雪場,“哧溜”――從高處的后排一路滑到低處的前排,好不熱鬧!
我們檢票員成了臨時交警,站在過道上指揮交通。
滿場都是孩子!有意思的是,我們的職責不是喝令他們坐下,禁止他們唱、跳、鬧,而是保護他們的安全!
臺上是著名的樂團在演奏,演員們對場內(nèi)的混亂視而不見,就像《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那個樂隊,盡情地陶醉在自己的音樂里。
指揮不僅不生氣,還笑瞇瞇地騰出一只手來對臺下的頑童們示意,讓他們跑到臺上來鬧!
于是,臺上的樂團里,出現(xiàn)了伴舞的孩子,個個興高采烈,家長也笑逐顏開,我回頭一看,音樂廳的經(jīng)理也樂得合不攏嘴。
這場兒童專場音樂會,真成了愛斯本兒童的狂歡節(jié)。
伴奏課
在我的伴奏課老師斯洛恩太太眼里,我們這些學生都是最聰明的天才。她上課時常常彈了一支又一支曲子的片斷,然后讓我們猜每首的作者是誰。她帶著一絲神秘的笑容彈奏著,我們幾個站在琴邊,絞盡腦汁地猜。我們猜不出來時,她也堅持不說出答案,但總是會轉(zhuǎn)過身來,笑瞇瞇地看著我們,一點一點耐心地提示:
“再仔細聽聽,這首曲子像是什么派的?”
“嗯……浪漫派……?”我怯生生的。
“…那么,時間該是――”她眼里滿是鼓勵。
“19世紀!”我們異口同聲。
“太好了!猜猜是哪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作曲家?”她的眼神透出企盼。
“是……勃拉姆斯嗎?”嘉斯敏問。
“嗯,接近了!真好!不是那么強烈的,風格更細膩一些,再猜猜 !”
“舒曼,是嗎?”大男生羅伯特說。
“太對了!就是他!你們真聰明!”斯洛恩太太拍著手,從琴凳上蹦起來,一臉陽光燦爛,比我們還高興。
接著,斯洛恩太太就順帶給我們介紹這首曲子的特點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堂課下來,我們猜了好多曲,玩了個夠,也學了個夠,開心得不得了。
排練技巧訓練課
有一天我去旁聽室內(nèi)樂排練技巧訓練課,聽這課名,我就以為一定非??菰镫y懂,老師的每句話都充滿了專業(yè)術(shù)語,可是結(jié)果我卻像音樂會上的那些孩子一樣,一下就著迷了。老師叫了幾個同學臨時組成一個五人重奏組合,拿一個新的曲目讓他們在臺上當眾排練,讓我們觀察哪一個人在排練中出了錯,出的是什么錯。演奏的學生一邊看譜一邊試奏,臺下的學生也跟著緊張,就像是在看比賽。他們一出了錯,拉不下去,我們就大笑。笑過之后,老師問我們,剛才問題出在哪里。全場氣氛熱烈,大家都顧不上舉手,就爭著大喊起來:
“他們演奏前沒有和鋼琴對音、調(diào)弦!”
“每個和弦下去前,他們沒有互相對視做眼神交流!”
“急速的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沒有完全對準!”
一點兒都不像在課堂上!每個人都用心地聽,積極地討論,不知不覺之間,老師就把排練技巧的要點都講完了,我們大家沒費什么力氣就牢牢記住了。
打擊樂
我在國內(nèi)時,跟著一個省歌舞團的鼓手學架子鼓,去美國前,老師吩咐我有機會多去聽幾節(jié)課。于是,打擊樂專業(yè)學生上課時,我便去旁聽。
那天我一進門,老師就問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訴了他。
“多好的名字!”他說。
他給我一件樂器,叫我端在手上,站在一個打擊樂學生對面,讓他來敲打。
開始教節(jié)奏的時候,他對大家說:
“我們今天就用路路的名字來打節(jié)奏。”
于是大家一邊演奏,一邊齊聲喊著:
“路路!路路!路路!……”
那個打擊樂學生用力敲著我手上的樂器,大家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像小孩子一樣。
這么多人狂喊著我的名字,真像一場歌手演唱會,當然,我就是那個歌星!
學校還舉辦了一次打擊樂專場音樂會,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這么專業(yè)的打擊樂演出的。
我們學校的打擊樂團真是酷斃了!全校最好的打擊樂學生都參加了演出,一共有九個節(jié)目,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為一部電影的片斷配樂。那是一部非洲電影,叫《波瓦恰奇》。
電影開始放映時,整個音樂廳突然暗下來。舞臺正中央的大屏幕上,好多窮苦的黑人扛著沉重的貨物,拼命地干活,烈日下的大地塵土飛揚,卻依然能看清黑奴們干裂的嘴唇、憂恨的眼睛和緊繃的肌肉。十幾個打擊樂演員全部換上一身黑衣服,就站在大屏幕兩旁演奏,有木琴、非洲鼓、定音鼓、鐘鼓……屏幕下一盞幽暗的燈光下,幾個穿著黑色長袍的歌手在唱著歌。非洲的鼓點,非洲的歌曲,伴著黑奴們粗重的喘息,摻著小黑娃凄厲的哭聲,滲透著悲苦的哀怨和濃烈的鄉(xiāng)愁,受蹂躪的人們無聲的控訴和壓抑的忿恨融合在這熟悉而又遙遠的鄉(xiāng)樂中,遠遠地傳達,苦苦地掙扎。
突然,大鼓震天一擊,電影片斷戛然而止。
全場一片沉寂。
音樂廳驟然亮起,聚光燈倏地投向舞臺兩側(cè)的黑衣樂手。
雷鳴般的掌聲幾乎掀翻了屋頂……
有一個節(jié)目是木琴獨奏。樂手是我的朋友,一個來自臺北的女生,本屆全校打擊樂比賽的冠軍,正在加州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里攻讀打擊樂博士學位。
女“打手”!博士生!真夠酷的。
有兩個節(jié)目最熱鬧了,37件打擊器“閃亮登場”,正中間是一套架子鼓。演員看上去和我一般大,一陣亂棒,串串在音樂廳上空炸開,漫天狂舞??吹骄侍?,我身旁的檢票員安妮竟失聲尖叫起來。
鼓手打得轟轟烈烈,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典雅端莊的音樂廳里時不時響起瘋狂的掌聲和熱烈的喝彩。
這個打擊樂專場空前火爆,有一些古典音樂專業(yè)的同學就此迷上了打擊樂?!?br/>
鋼琴課
我非常喜歡我的鋼琴老師威克斯特朗夫人。她的樣子好可愛,有時候她的神情就像個小姑娘,看上去比我還小。
我們彈鋼琴的學生,大都不喜歡巴赫。威克斯特朗夫人上課的時候,曾教我一種辦法,把難聽的巴赫(我不大喜歡巴赫,因為他太古典了)彈得滑稽可愛。她說:
“你試試,換一種方法,你就不會那么討厭他了?!?br/> 她還告訴我,巴赫是個很活潑的人,有兩個妻子,好多孩子,一點兒也不古板,我不必把他的作品彈得那么一本正經(jīng),沒有一絲味道。
教肖邦的時候,她給我講了肖邦的故事,幫助我理解作品。
在美國學習期間,我簡直成了“超級琴迷”,這與老師的鼓勵有很大關系。我剛上了幾次課,威克斯特朗夫人就問我愿不愿在青年藝術(shù)家音樂會上獨奏。那是專門由我們學校的學生演出的音樂會,觀眾有幾百人,個個都是音樂家,我非常擔心,不敢接受下來,我告訴威克斯特朗夫人,我怕自己會很緊張,她說:
“你還有幾個星期的時間練習,再說,我還會給你上課嘛!這個曲子非常好聽,這么好的機會,放棄了多可惜。別擔心,試試吧!”
以后,她一次又一次幫我準備,我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她都要大張旗鼓地表揚。她總說,她非常喜歡聽我彈這首曲子,現(xiàn)在只剩下幾處小小的毛病了。其實我知道,這首曲子她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而且都是鋼琴家彈的,如果不是帶著贊賞的眼光來看我彈琴,她怎么能從中得到這么多的欣賞呢?
美國的老師從學生的演奏中,聽到的都是每一處小小的進步,所以他們總是由衷地高興。而嚴厲的中國老師,似乎更善于從學生的彈奏中挑毛病,所以他們的耳朵里聽到的都是錯音。美國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中國人則認為教師應該起主導作用。在國內(nèi)我們常常說,我有一個好老師,他(她)對我們學生非常嚴格。從訓練的角度上,中國的老師無疑技高一籌;但是對于培養(yǎng)興趣來說,美國的老師卻是一流的。
每次,威克斯特朗夫人示范給我看,我跟著學,她就一口一個 “好孩子”,把我大大夸獎了一通。
她的口頭禪是:
“我真為你自豪,路路!”
我上臺獨奏之前,她先安排我在她的公開課上演奏,做“熱身”。每個老師都有定期的公開課,叫作studio class,這天所有的學生都來,其他老師的學生愿來的也可以參加,很像一個研討會。在課上,老師會讓一些學生把比較成熟的作業(yè)拿出來表演,然后大家一起分析優(yōu)點和不足,當場修正。
在這以后,我就可以信心十足地去音樂會上面對全場的觀眾了。
演出那天,彈完以后,我起身向觀眾鞠躬,抬起頭來的時候,看見威克斯特朗夫人在觀眾中間,豎起兩個大拇指,高高地舉在自己的頭上……
從美國回來,在電視上看到國外樂團的演出時,我常常會興奮地大叫起來,因為臺上總是有一兩個熟面孔,那都是我們的校友啊!他們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樂團和音樂院校,成了愛斯本音樂學校的驕傲。
看來,老師天天掛在嘴上的那句“我真為你自豪”,沒有白說!
1999年夏天,我獲得了美國的愛斯本音樂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于是我揣著錄取通知,獨身一人到美國去學習古典音樂。到美國去的那天,我在飛機上碰到了一個美國的樂團,他們剛結(jié)束在上海的演出,在洛杉磯機場和我一起下了飛機。我看見樂團的一個團員穿的T恤衫上印著“愛斯本音樂學?!钡淖謽?,心想,這不正是我這次要去的學校嗎?我斷定這人一定是個校友。
到了愛斯本后才知道,全世界的音樂院校都有我們的校友。50年來,我們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家,其中還有不少是世界級的。
到美國不久,就發(fā)現(xiàn)美國的音樂教材和國內(nèi)的大不一樣。剛?cè)サ臅r候?qū)σ恍┦虑槌3SX得很奇怪:于是就請教隔壁的王慧。
王慧是個華裔女孩,來美國四年多了。她從前的老師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名教授,出國后又師從英國一位小有名氣的鋼琴家,因此在鋼琴學生中可算是佼佼者了。
我和王慧常常談起中西方音樂教育之間的差異,她深有感觸地告訴我說,在國內(nèi)學琴注重技巧,學生苦練基本功,樂感卻不夠好;美國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師強調(diào)的是對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注重的是對學生全面音樂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我們常??吹街袊鴮W生彈一手漂亮的好琴,卻不大會欣賞音樂作品,而且許多學生雖然學的是音樂專業(yè),卻只了解自己學習的樂器,對于其他樂器或者不同類型的音樂卻常常知之甚少;美國學生不是最講究技巧,但他們善于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容,在廣闊的音樂領域里學習了解的方面也廣。所以,人們常說,國內(nèi)培養(yǎng)pianists(鋼琴師),國外培養(yǎng)musicians(音樂家)。
美國老師對學生要求不高,但很注意培養(yǎng)他們喜愛音樂,所以美國的琴童的日子很好過。相反,國內(nèi)學琴的孩子幾乎個個都“談琴色變”,當然也就不容易發(fā)揮出潛力了。
兒童專場音樂會
愛斯本每星期都有專門為兒童舉辦的音樂會,臺上的音樂家在演奏,臺下的孩子愛怎么唱就怎么唱,還可以跑到臺上去跳舞。別看全場亂糟糟的,孩子們早已在玩鬧中愛上了音樂。
我曾在兒童專場音樂會當過檢票員,那種場面真是令我畢生難忘。
音樂會開始前,我們給每個孩子發(fā)一個漂亮的徽章,上面寫著:
“……quiet as a mouse.I am here to hear.(……安靜得像只小老鼠,我是來這里聆聽的。)”
音樂開始時,我們勸小觀眾不要吵鬧,不要到處亂跑,不過收效甚微。
音樂響起,孩子們?nèi)颗d奮起來,有的跳舞,有的跳高,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把過道當滑雪場,“哧溜”――從高處的后排一路滑到低處的前排,好不熱鬧!
我們檢票員成了臨時交警,站在過道上指揮交通。
滿場都是孩子!有意思的是,我們的職責不是喝令他們坐下,禁止他們唱、跳、鬧,而是保護他們的安全!
臺上是著名的樂團在演奏,演員們對場內(nèi)的混亂視而不見,就像《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那個樂隊,盡情地陶醉在自己的音樂里。
指揮不僅不生氣,還笑瞇瞇地騰出一只手來對臺下的頑童們示意,讓他們跑到臺上來鬧!
于是,臺上的樂團里,出現(xiàn)了伴舞的孩子,個個興高采烈,家長也笑逐顏開,我回頭一看,音樂廳的經(jīng)理也樂得合不攏嘴。
這場兒童專場音樂會,真成了愛斯本兒童的狂歡節(jié)。
伴奏課
在我的伴奏課老師斯洛恩太太眼里,我們這些學生都是最聰明的天才。她上課時常常彈了一支又一支曲子的片斷,然后讓我們猜每首的作者是誰。她帶著一絲神秘的笑容彈奏著,我們幾個站在琴邊,絞盡腦汁地猜。我們猜不出來時,她也堅持不說出答案,但總是會轉(zhuǎn)過身來,笑瞇瞇地看著我們,一點一點耐心地提示:
“再仔細聽聽,這首曲子像是什么派的?”
“嗯……浪漫派……?”我怯生生的。
“…那么,時間該是――”她眼里滿是鼓勵。
“19世紀!”我們異口同聲。
“太好了!猜猜是哪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作曲家?”她的眼神透出企盼。
“是……勃拉姆斯嗎?”嘉斯敏問。
“嗯,接近了!真好!不是那么強烈的,風格更細膩一些,再猜猜 !”
“舒曼,是嗎?”大男生羅伯特說。
“太對了!就是他!你們真聰明!”斯洛恩太太拍著手,從琴凳上蹦起來,一臉陽光燦爛,比我們還高興。
接著,斯洛恩太太就順帶給我們介紹這首曲子的特點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堂課下來,我們猜了好多曲,玩了個夠,也學了個夠,開心得不得了。
排練技巧訓練課
有一天我去旁聽室內(nèi)樂排練技巧訓練課,聽這課名,我就以為一定非??菰镫y懂,老師的每句話都充滿了專業(yè)術(shù)語,可是結(jié)果我卻像音樂會上的那些孩子一樣,一下就著迷了。老師叫了幾個同學臨時組成一個五人重奏組合,拿一個新的曲目讓他們在臺上當眾排練,讓我們觀察哪一個人在排練中出了錯,出的是什么錯。演奏的學生一邊看譜一邊試奏,臺下的學生也跟著緊張,就像是在看比賽。他們一出了錯,拉不下去,我們就大笑。笑過之后,老師問我們,剛才問題出在哪里。全場氣氛熱烈,大家都顧不上舉手,就爭著大喊起來:
“他們演奏前沒有和鋼琴對音、調(diào)弦!”
“每個和弦下去前,他們沒有互相對視做眼神交流!”
“急速的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沒有完全對準!”
一點兒都不像在課堂上!每個人都用心地聽,積極地討論,不知不覺之間,老師就把排練技巧的要點都講完了,我們大家沒費什么力氣就牢牢記住了。
打擊樂
我在國內(nèi)時,跟著一個省歌舞團的鼓手學架子鼓,去美國前,老師吩咐我有機會多去聽幾節(jié)課。于是,打擊樂專業(yè)學生上課時,我便去旁聽。
那天我一進門,老師就問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訴了他。
“多好的名字!”他說。
他給我一件樂器,叫我端在手上,站在一個打擊樂學生對面,讓他來敲打。
開始教節(jié)奏的時候,他對大家說:
“我們今天就用路路的名字來打節(jié)奏。”
于是大家一邊演奏,一邊齊聲喊著:
“路路!路路!路路!……”
那個打擊樂學生用力敲著我手上的樂器,大家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像小孩子一樣。
這么多人狂喊著我的名字,真像一場歌手演唱會,當然,我就是那個歌星!
學校還舉辦了一次打擊樂專場音樂會,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這么專業(yè)的打擊樂演出的。
我們學校的打擊樂團真是酷斃了!全校最好的打擊樂學生都參加了演出,一共有九個節(jié)目,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為一部電影的片斷配樂。那是一部非洲電影,叫《波瓦恰奇》。
電影開始放映時,整個音樂廳突然暗下來。舞臺正中央的大屏幕上,好多窮苦的黑人扛著沉重的貨物,拼命地干活,烈日下的大地塵土飛揚,卻依然能看清黑奴們干裂的嘴唇、憂恨的眼睛和緊繃的肌肉。十幾個打擊樂演員全部換上一身黑衣服,就站在大屏幕兩旁演奏,有木琴、非洲鼓、定音鼓、鐘鼓……屏幕下一盞幽暗的燈光下,幾個穿著黑色長袍的歌手在唱著歌。非洲的鼓點,非洲的歌曲,伴著黑奴們粗重的喘息,摻著小黑娃凄厲的哭聲,滲透著悲苦的哀怨和濃烈的鄉(xiāng)愁,受蹂躪的人們無聲的控訴和壓抑的忿恨融合在這熟悉而又遙遠的鄉(xiāng)樂中,遠遠地傳達,苦苦地掙扎。
突然,大鼓震天一擊,電影片斷戛然而止。
全場一片沉寂。
音樂廳驟然亮起,聚光燈倏地投向舞臺兩側(cè)的黑衣樂手。
雷鳴般的掌聲幾乎掀翻了屋頂……
有一個節(jié)目是木琴獨奏。樂手是我的朋友,一個來自臺北的女生,本屆全校打擊樂比賽的冠軍,正在加州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里攻讀打擊樂博士學位。
女“打手”!博士生!真夠酷的。
有兩個節(jié)目最熱鬧了,37件打擊器“閃亮登場”,正中間是一套架子鼓。演員看上去和我一般大,一陣亂棒,串串在音樂廳上空炸開,漫天狂舞??吹骄侍?,我身旁的檢票員安妮竟失聲尖叫起來。
鼓手打得轟轟烈烈,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典雅端莊的音樂廳里時不時響起瘋狂的掌聲和熱烈的喝彩。
這個打擊樂專場空前火爆,有一些古典音樂專業(yè)的同學就此迷上了打擊樂?!?br/>
鋼琴課
我非常喜歡我的鋼琴老師威克斯特朗夫人。她的樣子好可愛,有時候她的神情就像個小姑娘,看上去比我還小。
我們彈鋼琴的學生,大都不喜歡巴赫。威克斯特朗夫人上課的時候,曾教我一種辦法,把難聽的巴赫(我不大喜歡巴赫,因為他太古典了)彈得滑稽可愛。她說:
“你試試,換一種方法,你就不會那么討厭他了?!?br/> 她還告訴我,巴赫是個很活潑的人,有兩個妻子,好多孩子,一點兒也不古板,我不必把他的作品彈得那么一本正經(jīng),沒有一絲味道。
教肖邦的時候,她給我講了肖邦的故事,幫助我理解作品。
在美國學習期間,我簡直成了“超級琴迷”,這與老師的鼓勵有很大關系。我剛上了幾次課,威克斯特朗夫人就問我愿不愿在青年藝術(shù)家音樂會上獨奏。那是專門由我們學校的學生演出的音樂會,觀眾有幾百人,個個都是音樂家,我非常擔心,不敢接受下來,我告訴威克斯特朗夫人,我怕自己會很緊張,她說:
“你還有幾個星期的時間練習,再說,我還會給你上課嘛!這個曲子非常好聽,這么好的機會,放棄了多可惜。別擔心,試試吧!”
以后,她一次又一次幫我準備,我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她都要大張旗鼓地表揚。她總說,她非常喜歡聽我彈這首曲子,現(xiàn)在只剩下幾處小小的毛病了。其實我知道,這首曲子她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而且都是鋼琴家彈的,如果不是帶著贊賞的眼光來看我彈琴,她怎么能從中得到這么多的欣賞呢?
美國的老師從學生的演奏中,聽到的都是每一處小小的進步,所以他們總是由衷地高興。而嚴厲的中國老師,似乎更善于從學生的彈奏中挑毛病,所以他們的耳朵里聽到的都是錯音。美國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中國人則認為教師應該起主導作用。在國內(nèi)我們常常說,我有一個好老師,他(她)對我們學生非常嚴格。從訓練的角度上,中國的老師無疑技高一籌;但是對于培養(yǎng)興趣來說,美國的老師卻是一流的。
每次,威克斯特朗夫人示范給我看,我跟著學,她就一口一個 “好孩子”,把我大大夸獎了一通。
她的口頭禪是:
“我真為你自豪,路路!”
我上臺獨奏之前,她先安排我在她的公開課上演奏,做“熱身”。每個老師都有定期的公開課,叫作studio class,這天所有的學生都來,其他老師的學生愿來的也可以參加,很像一個研討會。在課上,老師會讓一些學生把比較成熟的作業(yè)拿出來表演,然后大家一起分析優(yōu)點和不足,當場修正。
在這以后,我就可以信心十足地去音樂會上面對全場的觀眾了。
演出那天,彈完以后,我起身向觀眾鞠躬,抬起頭來的時候,看見威克斯特朗夫人在觀眾中間,豎起兩個大拇指,高高地舉在自己的頭上……
從美國回來,在電視上看到國外樂團的演出時,我常常會興奮地大叫起來,因為臺上總是有一兩個熟面孔,那都是我們的校友啊!他們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樂團和音樂院校,成了愛斯本音樂學校的驕傲。
看來,老師天天掛在嘴上的那句“我真為你自豪”,沒有白說!
上一篇:讓音樂走近孩子的心靈
下一篇:音樂教學中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