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習音樂的負重心理分析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摘自人民音樂
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與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習樂器的兒童是在眾多的壓力之下,同時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學習過程中度過的。由于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這種負重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復,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出現(xiàn)崩潰,以致終止學習。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這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我認為,除了教學體制上的原因,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兒童自身心理因素的原因。
我們知道,學習音樂對培養(yǎng)兒童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創(chuàng)造力、意志力大有裨益,同時對培養(yǎng)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社會責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社會大力提倡這種美育培養(yǎng)教育手段,但同時我們又必須要用科學態(tài)度及方法來審視這一教育現(xiàn)象,并找出其自身規(guī)律,避免其盲目性。
(一)對兒童的心理狀況分析
準確分析兒童的心理活動過程,是掌握兒童學習規(guī)律的最好方法。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3―7歲的兒童,只是具有了剛剛擺脫了動物意識的原始人意識,他們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識,在這個年齡段,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完整的、沒有矛盾的,因此,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也不可能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去看問題,而是以直接同一的觀點去認識世界,他們還分不很清楚主體與客體、質與量、因與果、現(xiàn)象與本質等關系。所以,兒童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為:對直接感性認識接受得較為積極,對間接理性認識接受得較為被動,缺少對問題的判斷能力與思考能力。雖然音樂發(fā)出的美妙聲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訓練的過程中的確是理性居多,這因為技巧的訓練是建立在理論上的。所以兒童們在欣賞音樂時常常表現(xiàn)得較為主動,而學習音樂理論與技能時卻表現(xiàn)得較為被動。另外,由于兒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他們絕大多數(shù)的主觀認識及認識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長及老師傳授的。所以這個時期兒童心理的成長及任何一個目標的確立,不是靠直接經驗來實現(xiàn)的,而基本上市靠老師、家長、社會等間接經驗來應到來完成的,是被動的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他們自己有了判斷能力,他就會更正過去人們“賦予”他的被動選擇。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兒童的心理,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采用具有兒童心理特點的趣味性、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充分發(fā)揮兒童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要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時也要抓住他們的特長,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ǘ┠壳敖虒W體制問題
目前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的教學體系,絕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西方音樂的教學體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審美的內涵體現(xiàn)得不多。由于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的研究與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西方文化的研究,沒有把音樂與文化進行一體化的研究,因而產生了理性與感性隔離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會片面地強調了“音”本體的因素,過多地強調了技能的訓練,而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會使人產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斷反復又會給人的心理造成承重的壓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倦感。高等師范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很多都是在這樣一個艱苦的過程中度過的,這種教學體制的模式已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們自己的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的是同樣的教學模式。
?。ㄈW習方法問題
兒童天真活潑,同時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機械的反復、長時間的注意、勞累疲倦,都使兒童難以承受。在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法正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多數(shù)的音樂教師畢業(yè)于師范院校,其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沿襲了師范院校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會重蹈覆轍自己在學校里的學習過程。在以往學校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強調與注重得失學生共性發(fā)展,而忽視了個性的存在以及個性在音樂表現(xiàn)過程中所應有的重要作用(忽視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首先,過分強調技術的訓練,將“音”與“樂”的關系隔離開來講,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很少研究,不去考慮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按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往往布置一些高于自己實際演奏能力的作品。兒童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沒有信心,在家長與老師盲目催促下,苦苦煎熬、度日如年。因此,由于兒童的學習方法不正確所帶來的技術上厭倦心理,會轉嫁到對音樂的態(tài)度本身,這就說明:音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錯誤的學習過程之中。第三,教學的過程中條理不清楚,層次不分明。在教學的過程中,缺少階段性目標,這是很多教師容易出現(xiàn)的通病。每一個階段,一定要明確解決某一個問題,每當解決一個問題,兒童的心理就會產生一次成就感,這樣有利于疏導兒童負重心理,并對此產生興趣。學習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徹底地解放技術,并為傾訴人類的情感提供表達的有效手段與正確方式,將美好的感知傳達給人們,如果,學習技能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是把它變成了枷鎖,那么,音樂將失去他的全部意義。
?。ㄋ模┘彝ピ?br/>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與花費的精力逐年加大,教育備受關注已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進步現(xiàn)象。孩子要全面發(fā)展、有所作為、出人頭地,甚至于光宗耀祖,已成為每個家庭忙碌的頭等大事。由于這種心情過于迫切,多數(shù)家長在選擇孩子接受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切合實際的盲目心理和中國老百姓特有的從眾心理。在某種程度上我門對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學習音樂的天賦,這就需要準確地分析孩子的客觀條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現(xiàn)在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過分溺愛,個性較強、逆反心理較重、缺少吃苦耐勞的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實際上是充當督練、陪練角色。所以家長如何對孩子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ㄎ澹┥鐣?br/>
社會怎么看待音樂?是作為凈化人類的精神糧食,還是作為一些人的謀生工具。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象在誤導我們,如對音樂價值觀的曲解,認為學習音樂就是為了成名成家,然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掙錢(像一些出天價的歌星、一些只顧掙錢而毫無職業(yè)道德的專業(yè)教師)。我們并不反對掙錢,但關鍵的是最終目的不能是僅僅為了掙錢而掙錢,為了生存而生存。我們應該看到音樂自身存在價值及深刻含義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從音樂專業(yè)高考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考生的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音樂家嗎?因此我們要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音樂教育,給學習音樂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大力提倡音樂的社會功能與美育功能,讓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yè)有一個健康發(fā)展。
摘自人民音樂
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與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習樂器的兒童是在眾多的壓力之下,同時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學習過程中度過的。由于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這種負重心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復,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出現(xiàn)崩潰,以致終止學習。為什么聽起來美妙無比的音樂,學起來卻痛苦不堪?這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我認為,除了教學體制上的原因,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兒童自身心理因素的原因。
我們知道,學習音樂對培養(yǎng)兒童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創(chuàng)造力、意志力大有裨益,同時對培養(yǎng)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社會責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社會大力提倡這種美育培養(yǎng)教育手段,但同時我們又必須要用科學態(tài)度及方法來審視這一教育現(xiàn)象,并找出其自身規(guī)律,避免其盲目性。
(一)對兒童的心理狀況分析
準確分析兒童的心理活動過程,是掌握兒童學習規(guī)律的最好方法。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3―7歲的兒童,只是具有了剛剛擺脫了動物意識的原始人意識,他們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識,在這個年齡段,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完整的、沒有矛盾的,因此,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也不可能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去看問題,而是以直接同一的觀點去認識世界,他們還分不很清楚主體與客體、質與量、因與果、現(xiàn)象與本質等關系。所以,兒童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為:對直接感性認識接受得較為積極,對間接理性認識接受得較為被動,缺少對問題的判斷能力與思考能力。雖然音樂發(fā)出的美妙聲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訓練的過程中的確是理性居多,這因為技巧的訓練是建立在理論上的。所以兒童們在欣賞音樂時常常表現(xiàn)得較為主動,而學習音樂理論與技能時卻表現(xiàn)得較為被動。另外,由于兒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他們絕大多數(shù)的主觀認識及認識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長及老師傳授的。所以這個時期兒童心理的成長及任何一個目標的確立,不是靠直接經驗來實現(xiàn)的,而基本上市靠老師、家長、社會等間接經驗來應到來完成的,是被動的行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他們自己有了判斷能力,他就會更正過去人們“賦予”他的被動選擇。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兒童的心理,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采用具有兒童心理特點的趣味性、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充分發(fā)揮兒童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要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時也要抓住他們的特長,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ǘ┠壳敖虒W體制問題
目前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專業(yè)的教學體系,絕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西方音樂的教學體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審美的內涵體現(xiàn)得不多。由于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的研究與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西方文化的研究,沒有把音樂與文化進行一體化的研究,因而產生了理性與感性隔離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會片面地強調了“音”本體的因素,過多地強調了技能的訓練,而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會使人產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斷反復又會給人的心理造成承重的壓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倦感。高等師范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很多都是在這樣一個艱苦的過程中度過的,這種教學體制的模式已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們自己的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的是同樣的教學模式。
?。ㄈW習方法問題
兒童天真活潑,同時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機械的反復、長時間的注意、勞累疲倦,都使兒童難以承受。在兒童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方法正確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多數(shù)的音樂教師畢業(yè)于師范院校,其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沿襲了師范院校的教學體系,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會重蹈覆轍自己在學校里的學習過程。在以往學校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強調與注重得失學生共性發(fā)展,而忽視了個性的存在以及個性在音樂表現(xiàn)過程中所應有的重要作用(忽視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首先,過分強調技術的訓練,將“音”與“樂”的關系隔離開來講,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很少研究,不去考慮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按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往往布置一些高于自己實際演奏能力的作品。兒童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沒有信心,在家長與老師盲目催促下,苦苦煎熬、度日如年。因此,由于兒童的學習方法不正確所帶來的技術上厭倦心理,會轉嫁到對音樂的態(tài)度本身,這就說明:音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錯誤的學習過程之中。第三,教學的過程中條理不清楚,層次不分明。在教學的過程中,缺少階段性目標,這是很多教師容易出現(xiàn)的通病。每一個階段,一定要明確解決某一個問題,每當解決一個問題,兒童的心理就會產生一次成就感,這樣有利于疏導兒童負重心理,并對此產生興趣。學習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徹底地解放技術,并為傾訴人類的情感提供表達的有效手段與正確方式,將美好的感知傳達給人們,如果,學習技能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是把它變成了枷鎖,那么,音樂將失去他的全部意義。
?。ㄋ模┘彝ピ?br/>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與花費的精力逐年加大,教育備受關注已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進步現(xiàn)象。孩子要全面發(fā)展、有所作為、出人頭地,甚至于光宗耀祖,已成為每個家庭忙碌的頭等大事。由于這種心情過于迫切,多數(shù)家長在選擇孩子接受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切合實際的盲目心理和中國老百姓特有的從眾心理。在某種程度上我門對家長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學習音樂的天賦,這就需要準確地分析孩子的客觀條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現(xiàn)在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過分溺愛,個性較強、逆反心理較重、缺少吃苦耐勞的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實際上是充當督練、陪練角色。所以家長如何對孩子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ㄎ澹┥鐣?br/>
社會怎么看待音樂?是作為凈化人類的精神糧食,還是作為一些人的謀生工具。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象在誤導我們,如對音樂價值觀的曲解,認為學習音樂就是為了成名成家,然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掙錢(像一些出天價的歌星、一些只顧掙錢而毫無職業(yè)道德的專業(yè)教師)。我們并不反對掙錢,但關鍵的是最終目的不能是僅僅為了掙錢而掙錢,為了生存而生存。我們應該看到音樂自身存在價值及深刻含義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從音樂專業(yè)高考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考生的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音樂家嗎?因此我們要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音樂教育,給學習音樂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大力提倡音樂的社會功能與美育功能,讓我們的音樂教育事業(yè)有一個健康發(fā)展。
上一篇:電子琴進入課堂教學的優(yōu)越性
下一篇:音樂課如何“靜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