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口風琴教學在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的運用
長沙市雨花區(qū)天華寄宿制學校 賀黛球
【內容摘要】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笨陲L琴它既保持了鍵盤樂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樂器的特點,使用比較簡單,方便適合學生接受,因此把口風琴引入課堂,為音樂教學豐富內容,調節(jié)課堂氣氛,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識譜、***、聽賞教學三個方面闡述了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運用。教學中根據學生認識規(guī)律,在安排教學內容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奏、唱、聽、動相結合,互相滲透,代替原來單一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讓學生在自由積極和愉快的音樂實踐中,通過自覺、主動地感受音樂,以及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音樂取得學習音樂的興趣。
【關鍵詞】
口風琴 課堂教學 識譜 *** 聽賞
【正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少年兒童及其家長們對學習音樂的渴望和需求也在不斷增強。許多有條件的家庭為孩子購置了鋼琴、手風琴、電子琴等樂器,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習,為的是更有利于孩子的音樂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身為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們更應擔負起這一使命。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音樂教育的本體目標是“音樂感受、理解、表現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感受美、認識美和欣賞美、表現美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器樂合奏形式則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教師在教學中必需知道“器樂教學的本質是教兒童通過樂器來表現音樂,器樂教學實際上教的是音樂,而不是樂器?!逼鳂吩谝魳氛n堂中的運用不能局限于只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用樂器來共同感受音樂,理解和表現音樂。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聽”與“唱”是課堂的老把式,而樂器的引入則大大充實了音樂課堂,使學生多方位地感受和參與了音樂實踐。在眾多的樂器中,我在二年級音樂教學中選擇了口風琴進行輔助教學,打破了無音高打擊樂伴奏的范疇,既可以讓學生直觀、準確地掌握樂理知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音準,培養(yǎng)學生的視奏能力。特別是口風琴作為鍵盤樂器,具有音色優(yōu)美、音高固定準確的特點。運用***時的呼吸方法吹氣,用右手彈奏,邊吹邊奏,無須高難度技巧,很容易學會,對于熟悉鍵盤的老師們來講,可以輕松進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更容易直觀地把指法與音名的認識相結合進行學習,能較快地學會演奏簡單樂曲的旋律,能滿足學習的成就感。口風琴還可以配合***課進行教學伴奏。可演奏單旋律,也可進行聲部訓練,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非常適合集體教學。把它們引入課堂后,不但豐富了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固定音高并激發(fā)了學生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它輕巧美觀、攜帶方便,不僅在音樂課堂上使用,還可以在禮堂、操場、廣場、體育館等場合演奏,有時還可以帶到郊外春游,坐在綠綠的草地上演奏……因此,作為旋律樂器,在整個小學階段都適用。
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安排教學內容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聽、唱、奏、動相結合,互相滲透,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中,通過自覺、主動地感受音樂,以及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音樂來激發(fā)其學習音樂的興趣。我想,樂器進入課堂后怎樣把它教好、用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尤其是它作為一種學具,如何在音樂課中很好地得到運用呢?
以下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口風琴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口風琴教學在識譜教學中的運用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聽覺的培養(yǎng)是音樂教學的基礎與核心?!本哂薪^對音高的人可以說已具有了良好的音樂素質,而教兒童學習固定音高的樂器,正是培養(yǎng)其絕對音高概念(至少是良好的音準)的最佳途徑。 當今世界上被公認為最先進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法,如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等都將器樂教學作為重要內容,而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則本身就是兒童器樂教學法。鈴木先生認為“學好音樂則應從學習樂器入手?!蔽以谡n堂中運用課堂器樂進行聽辨單音、節(jié)奏和旋律的訓練,讓學生從自己演奏的樂聲中去感知樂理知識,比以往單調地解說效果要好得多。
?。?、用口風琴演奏具化音樂基礎知識
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而言,要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那兒聽音樂課中的理論知識,是極其枯燥的。課堂樂器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直觀化了,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就能感受和掌握理論知識。
例如:在各種單純音符的學習中,學生能很快地掌握各種音符,但將多個不同的單純音符放在一起時,部分學生就一頭霧水了,音符的時值總是張冠李戴。通過口風琴的演奏后,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地掌握音符間的倍數關系還興致勃勃地考起了同桌,在快樂的合奏中掌握了一直抵觸的樂理知識。
?。病⒂每陲L琴演奏提高學生的視唱技能
視唱是學生把所學的樂理知識利用內心聽覺實踐的過程,教師往往很難做到寓教于樂,但是,如果把視唱教學與器樂合奏教學結合起來將會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實效,活躍我們的課堂,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的合奏使視唱教學更生動。
例如:在小學音樂湘教版第三冊《音階歌》的教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演奏旋律,另一部分學生跟唱曲譜,或者分組接龍演奏,效果很好。學生從感性上進一步感受了音響效果,特別是平時視唱音不準的學生,聽到自己演奏出這么美的旋律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視唱起來也更準了。
3、用口風琴加強節(jié)奏訓練
學生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方法多種多樣,我采用過很多方法,如模擊、念歌詞等,但總覺得不夠,而樂器的引入既豐富了節(jié)奏訓練的內容,又很好地結合了固定音高。
例如:可在同一音高上進行各種節(jié)奏型的模奏,讓學生在相同樂音中感受不同時值的音符;經過一段時間的節(jié)奏訓練后就可以加入旋律的創(chuàng)編了。
由上可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有固定音高的樂器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活躍了課堂。同時,也為***教學和聽賞教學提供了“音樂的耳朵”。
二、口風琴教學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教學中,器樂合奏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把樂器的演奏與教材內的歌曲相結合,使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斷被新的、能唱的曲子所吸引,更能激發(fā)學生表現歌曲的欲望。
1、輔助歌曲教學,增強學生表現音樂的自信。
在學生掌握簡單的演奏方法后,我就把樂器演奏引進歌曲教學中,一首新歌,在部分學生演奏的帶領下很快就學會了,有的學生唱不準,有的甚至走調,而樂器卻巧妙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學生可以借助同伴的演奏唱準每一個音,在吹奏中讓耳朵記憶旋律。
例如:在小學音樂湘教版第三冊《小雨沙沙》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口風琴合奏教學,讓學生通過識譜――視唱――演奏――聽辨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自主地學***曲。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想學、會學的空間,最后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學會”的喜悅與成就感。
2、為歌曲簡單伴奏,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多元化。
在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在歌曲處理環(huán)節(jié)中通常會讓部分學生用無音高的打擊樂器進行節(jié)奏型伴奏,但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現代教育教學中,學生們需要更全面的培養(yǎng),也喜歡面對新的挑戰(zhàn),教師可根據歌曲的特點加入適當的樂器織體伴奏,使學生感受音樂的多元化。
例如:在小學音樂湘教版第三冊《時間像小馬車》的教學中,我巧妙地讓部分學生用演奏每小節(jié)第一個音,使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四二拍的強弱規(guī)律,還穩(wěn)定了演唱者的音準和速度。然后我又讓學生在不斷變化速度的形式下快樂地合奏著,整個課堂非?;钴S。
3、為二聲部合唱教學增色,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在歌曲中的二聲部合唱教學,由于學生內心音準的均衡感不夠,不能快而準確地掌握音準節(jié)奏和音程關系,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難點,而課堂樂器這一學具卻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把握副旋律的音準節(jié)奏,還可以使歌唱基礎差的學生揚長避短,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藝術實踐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例如:在小學音樂湘教版第三冊《大鐘和小鐘》這首合***曲的教學中,我先讓部分學生演奏主旋律,其他學生聆聽教師演奏的副旋律,接著學生在同桌間試著合奏,再把合奏的音準感受轉移到合唱之中,輪流奏唱,有機地過渡,不但順利地解決了合唱的難點,歌曲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同伴間的合作意識也加強了。
這樣看來,口風琴的演奏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形式,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強。
三、口風琴教學在聽賞教學中的運用
音樂聽賞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理念中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蓖瑯釉诼犢p的教學領域中,采用多種形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也是非常重要的。把器樂合奏運用到聽賞教學中,正好迎合了小學生活潑好動、擅長模仿的特點。在聽賞課中,我一改原來聽、看的教學模式,在初聽作品后,讓學生用樂器演奏聽賞曲目的主題旋律,使其加深對主題旋律的認識,進一步感受、鑒賞和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了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情感。
1、在口風琴的演奏中發(fā)現樂曲規(guī)律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孩子們總是試圖找出它的規(guī)律來記住它,表現它。器樂演奏的學習使學生更直觀地見到了旋律的流動方向,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例如:在聽賞《閃爍的小星》時,學生都非常自豪地跟唱起來,因為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歌了,于是我讓學生用樂器合奏后說出所奏旋律的流動規(guī)律。學生馬上利用手中的樂器,通過奏與聽,很快就感受到了旋律的行進特點 ,有的說整個歌曲才用到了六個鍵(音),有的說每一個樂句都用到了下行的音階……每個孩子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2、由聽賞主題轉變?yōu)檠葑嘀黝}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美的想象比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識的源泉?!睂τ谥懈吣昙壍膶W生而言,讓學生演奏歌(樂)曲中的主題,將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想象和加強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這時學生們就不僅僅是音樂的聽賞者了,同時也是直接創(chuàng)造美的演奏者了。
例如:在聽賞管弦樂曲《小杜鵑》時,學生們對樂曲主題――“杜鵑的叫聲”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就讓學生先學習跳音的演奏,學生在音樂形象的影響下很快就學會了第一個主題,還相互地輪奏,教室儼然成了一片“杜鵑林”;在吹奏第二個主題時,同學們都隨著圓舞曲的節(jié)奏擺動著,整個教室充滿了歡樂、和諧,學生不但在形式上創(chuàng)造了美,也在心靈中感受到了美。
通過在聽賞教學中器樂合奏形式的運用,使學生從感受美、鑒賞美逐步上升到創(chuàng)造美,加深了學生對聽賞內容的理解,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實效課堂,
綜上所述,課堂口風琴演奏形式的多樣化拓展了學生表演的空間。同時,教師有機地將理論知識、***、聽賞、演奏結合在一起捕捉音樂藝術形象,能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使學生“想學――會學――愛學”,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fā)展,擴大了學生知識的應用范圍,促進了知識的遷移。
通過口風琴教學的實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器樂進課堂是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學生掌握音樂文化,提高其總的音樂文化素質(而不是僅限于提高視唱練耳水平之類的狹義音樂素質)??陲L琴的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非樂器化的教學中,視唱和聽音是很枯燥的,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在“玩”樂器的過程中,則可以調動學生的有意或無意注意,從而掌握視唱與認譜。
口風琴教學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多向性,促進眼、耳、口、手、足(行走中吹奏)多種器官協調發(fā)展,對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有積極作用。
口風琴教學擴大了學生知識的應用范圍,促進了知識的遷移。通過口風琴的學習、演奏實踐,提高了學生視譜、視奏、視唱能力,加深了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在聽覺上更加有利于建立 “多聲部”的概念。
如今,雖只學習了一段時間口風琴的學生,卻已逐漸度過了初學時的艱難階段,開始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一首新曲子的練習僅用十幾分鐘就學會了。那些嗓子不好或音準不好的學生在音樂課上也有了成就感,他們從口風琴演奏中找到了自尊、自信和快樂。總之,口風琴教學給我們的音樂課注入了活力,給我們的校園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新課標解讀》(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三次印刷。
2、詹姆士.L.穆塞爾和梅貝爾格連合著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心理學》。
3、2003年第3期《中小學音樂教育》
4、2004年第7期《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