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最美的音樂課―潤化每一顆心靈
讓最美的音樂課―潤化每一顆心靈
作者單位:寧波市鄞州區(qū)云龍鎮(zhèn)中學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藝術是人類最高度的追求美的活動。美是藝術之真諦,是藝術生命之源泉,藝術是最徹底地按照美的規(guī)律從事創(chuàng)造的領域,失去了美,藝術將充滿危機,并走向消亡的境地。音樂教學必須與美為目標,我們的任務就在于發(fā)現(xiàn)而且表現(xiàn)出來,因此,音樂教學活動要想達到藝術的境地,就必須在其中融匯進美的創(chuàng)造和追求。同樣,如果現(xiàn)代音樂教學不與美為審美目的,那么它就不能陶冶人的情操,作為音樂工作者,更應該把好的、美的、經典的音樂、流行美的音樂教給同學們,激發(fā)他們的共鳴,使精神得到進化。進一步塑造完美的人格。精神和人格決定著生命之力、情感之力、思想之力,決定著一個人對人生觀的改變,對生活、對社會、對親人朋友的認識及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它同樣包含著破壞力!而教美的音樂是使學生人格和心靈不斷健全的必要途徑。
當前,初中音樂新課程教材中,對教學的美學思考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從審美的角度來把握教學活動,引發(fā)了我們對現(xiàn)代教學藝術的新的認識。這種新的認識雖然與過去的教學藝術觀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但它更多的是實踐和創(chuàng)新。本文旨在從美學角度對現(xiàn)代教學藝術的發(fā)展作一概括性的描述,并作些初步分析。因此,如何把教材中最美的東西引出來,使博大的思想,情感潛移默化的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音樂是審美教育,美從那里來?音樂的美那里來?學生的審美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故音樂教育重在培養(yǎng)人,而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
美來自美好的純潔的心靈,司馬遷曾寫到到:心正、身正、則音正。要達美的境界首先應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素質,純潔他們的心靈。
那么我們老師應該如何把握好當前音樂美的教育呢?
首先:音樂教師須擁有立體美
教師是學識和教養(yǎng)的統(tǒng)一體。端正的儀表,優(yōu)雅的風度,得體的著裝,是教師立體美的要素。都說演員是美的化身,但教師與演員都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都肩負著教育人、鼓舞人和塑造人的重任。
曾具有樂壇“美男子”之稱的我國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他在舞臺上奏出旋律是美的,服飾的色彩是美的,塑造的形象也是美的。觀賞他的音樂會,人們享受到的是視覺、聽覺和感官上富有神韻的立體感。據(jù)說他在八十年代初到澳大利亞演出時,每奏完一曲,掌聲會持續(xù)數(shù)分鐘之久。其中有一場演出,他下幕多達六次。
記得去年欣賞云南傣族葫蘆絲和巴烏鑒賞課時,我在上課時把自己親自從云南傣族旅游帶來的葫蘆絲給學生通過欣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自己現(xiàn)場演奏了兩首葫蘆曲,學生聽后說太美了,很多學生都要求老師再來幾首,學生情緒高漲起來,我就再來了好幾首,演奏完我說這動聽優(yōu)美音樂是傣家勞動、生活的體現(xiàn)。
雖然 ,我們的老師不是演員,課堂教學中,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沒有大風,沒有小浪,只感到悶熱、,只想逃離教室!不動真情的講課,就無真情的聽課。師生間沒了情感交流,即使是面對面,其效果也只能是背對背。
音樂教學需要的,是具有立體美的教師。他不僅給學生儀表美、氣質美、很必須要有教學內容知識美、教學過程美、教學環(huán)境美等。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內涵,而且也從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過程的美、教學內容的美、教師和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美等。
現(xiàn)代音樂教育新課程真正顯示的審美走向,將使美的百花園中又綻開出一株新的花朵,這就是教學美。也許它不太為一般人所注意,但對廣大教師和現(xiàn)代教學研究者來說,它卻是充滿魅力的。
美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彼此間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音樂是一門綜合藝術,音樂教學內容是豐富的,它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教學過程的美、教學內容的美、教師和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美等。這些美在具體可感的教學活動中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并達到有機統(tǒng)一的。
1、教學過程的美
任何具體的教學都是存在于一定的過程之中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教學過程就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的有機組合。
教學過程的美首先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這不僅僅是指那些為了某種教學需要而專門設置的創(chuàng)造活動,更主要地是指教師在教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獨特性,學生在自己學的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鮮明的個性。獨特性和個性應當是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的,成為教學的基本格調或彌漫于教學進程中的氛圍。創(chuàng)造性還包括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多種心理能力的協(xié)同作用,在廣泛認知的同時,也充分發(fā)揮想象和情感的作用,實現(xiàn)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交流,從而形成一種活躍、生動的教學氣氛。音樂教學必須是輕松、愉快、活躍、生動的。
教學中的完整性、有序性、節(jié)奏性等等都是和諧的教學過程結構的必備因素,也是其美質的核心。
2、教學內容的美
教學內容的美是教學美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這不僅是因為教學內容本身在教學活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是由具體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大量美的因素決定的。
在當前的初中音樂教材中,教學內容都是世界各地名家之精品,都是最優(yōu)美的音樂,因此,如何把握作品中美的思想,在教學內容的美中,既有從人類文化知識體系中直接遷入的豐富的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科學美的內容,也有部分經過教師和學生加工改造之后而具有美的特征的內容,這主要是使真的內容的善的內容獲得美的形式。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當他們作為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時,其美的因素都成了教學美的構成成份。就音樂作品的形式上看,聲樂曲和有標題的的器樂上看往往屬于顯性。我們可以從歌曲的文字部分――歌詞,分析歌曲的思想性,尤其是革命傳統(tǒng)歌曲,其歌詞的思想性很強。如《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紅色娘子軍》等能讓學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時期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戰(zhàn)爭場面。反映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歌曲,如《給未來一片綠色》、《靜靜的聽》、《阿西里西》等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青少年學生的理想與情操。
旋律美十分重要
歌曲除歌詞外,作為音樂作品,旋律上的特點更為重要,旋律為歌詞插上了翅膀,使它更形象生動。無任是鏗鏘有力的進行曲,還是優(yōu)美婉轉的抒情歌曲,在教學時都應把歌詞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處理,使學生受到生動形象的美的熏陶。同時有標題的器樂曲如《紅旗頌》、《九寨溝音畫》、《命運》等我們可以從標題著手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當然,器樂作品思想性的分析,需要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歷史年代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較準確地感受和理解。對有些聲樂作品及器樂曲的感受,可以更多地從神審美情趣方面去分析,如《大海??!故鄉(xiāng)》、《中亞西亞草原上》、《溜冰圓舞曲》、《月光》等,這些都是可以從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中去進行引導,使學生產生聯(lián)想與想象,以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使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滲透結合。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更是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3、教師和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美。
音樂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無任是音樂創(chuàng)作、還是音樂表演、音樂欣賞,它們都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其次,就音樂教學活動而言,學生離開了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鑒賞等音樂實踐活動,就很難獲得直接經驗;同時,離開了直接經驗,學生也很難做到進一步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因此,音樂教學活動要特別重視學生參與和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xiàn)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表現(xiàn)、鑒賞音樂的美。如我在上《青春舞曲》歌曲是,我讓學生改編歌詞,跟著音樂跳新疆舞,有的同學擺動脖子,兩手放在脖子下很有感覺,老師進一步引導后大家都學了起來?!斗侵抟魳贰防蠋煋艄膫鳂罚粋€學生敲擊,大家猜?lián)艄牡囊馑肌!洞禾靵砹恕肺易寣W生感受春天氣息,請全班邊聽邊畫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實現(xiàn)音樂課堂美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音樂活動有利方法,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能提高學生對美的追求,讓每一堂美的音樂課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的音樂課堂煥發(fā)無限的生機和無窮的魅力!
[參考資料]
《音樂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出版社
《音教論壇》 音樂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