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響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與對策
《大綱》規(guī)定音樂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必修課。它享有同語數外等文化課同等的地位。市區(qū)中學一般都使用省編統一的教材,各校均有專職的音樂教師擔任教學工作。但一直以來,音樂教師普遍反映在教學中很難完成教材中的內容,即使完成了教學內容,也未達到《大綱》規(guī)定的要求,以致多數學生缺乏應有的音樂素養(yǎng)。那么是什么原因影響了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呢?
一、認識上的偏差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雖然音樂課是必修課,但每周只有一個課時,是語數等課程的 1/5,況且未列入升學考試課目之中。因此,學生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遠沒有象重視其他課那樣深。很多學生想借此放松心情,有的是想利用音樂課發(fā)泄情緒。音樂教師常為課堂紀律發(fā)愁:課堂氣氛“太活”,有的學生趁機“搗亂”而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過份嚴肅又使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學生不參與配合,教師演獨角戲,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由于不是升學考試科目,有的班主任或其他科目的教師有時也利用音樂課找個別學生談話(或輔導),造成了少數學生對音樂課有可上可不上的錯誤想法。個別家長也在子女面前攤底:音樂課考不及格沒關系。正是這些認為音樂課是“不長知識”的認識上的偏差,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二、教材的不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審美教育的源泉。因此,應當精心選擇思想性和藝術性強,受到學生喜愛的教材,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fā)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易學”、“易記”、“耐唱”的特點,只有優(yōu)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而現行初中音樂教材歌曲選編時未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體現好的歌曲教材的特點。所選歌曲成人歌曲多,少兒歌曲少,老作品多,新作品少,概括的說即學生不太喜歡唱的多,喜歡唱的少。筆者在初一、初二 500名學生中做了一問卷調查,其中一問是:課本中有你喜歡唱的歌嗎?若有,請舉例,并說明為什么。調查結果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回答“有”,初一為《哩哩哩》。在回答為什么時,回答是“好聽”、“好唱”;初二為《唱臉譜》,在回答為什么時,回答是“好聽”、“愿意唱”、“有意思”等。歌曲《哩哩哩》是一首朝鮮歌曲,旋律悅耳、情緒歡快,色彩明朗,洋溢著青春氣息,特別是“輪唱、齊唱、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的結合,使歌曲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所以學生特別喜歡唱。歌曲《唱臉譜》之所以學生愛唱,其一是該歌的歌詞有新意:如“外國人把那京戲叫做Pe-King O-Pe-ra,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四機頭’一亮相,美極啦!妙極啦!簡直O(jiān)K!頂呱呱……”內容介紹的是臉譜及、京劇的有關知識,但歌詞口主語化,通俗化、“現代化”。其二是為了突出時代感和象征中西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作曲家有意將流行音樂中常用的部份節(jié)奏與京劇曲調糅在一起,造成了特殊的藝術效果。其三是配器中運用了電聲樂器,音響效果符合學生的聽覺習慣,但教材中類似《哩哩哩》、《唱臉譜》這樣的歌曲太少了。
三、流行歌曲的沖擊,削弱了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興趣。
“看古裝戲,唱流行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很多學生對流行歌曲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是傳播媒介起了宣傳、強化的作用;二是各類演唱比賽的誘導刺激作用,早幾年中學生是熱心的觀眾,忠實的歌迷,近兩年是躍躍欲試,爭當歌星。像 2000年的亞洲新人大賽、青春演唱組合大賽等歌手的年齡下限多在14--15歲;又如第九屆青年歌手全國電視大獎賽業(yè)余通俗組奪得一等獎的倪睿思,今年不過17歲。還有諸如模仿秀等,初中生報名參賽也大有人在;三是流行歌曲作為現代社會一部分青年人的一種感情表達方式,易于被中學生所接受。流行歌曲大多音域不寬,音調平穩(wěn)順暢,歌詞通俗淺顯,口語化,而初中生告別兒童進入少年,生理上正處變聲期,心理上也未成熟,好奇,好模仿,因此,他們對流行歌曲也就喜愛有加了。學生對流行歌曲的熱衷,勢必削弱了學習教材歌曲的興趣。以致出現了教唱的不唱,不教的偏唱,該唱的不唱,不該唱的偏唱這一現象。
在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面向二十一世紀全面發(fā)展人才中,藝術教育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國家已連續(xù)召開過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緊緊把握面向全體學生音樂素質教育這一核心思想,大力宣傳音樂教育在提高人才素質中的獨特作用,推動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眾所周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是音樂教學的實施者。在教學中,教師的情緒要熱情飽滿、精力充沛、舉止大方;語言豐富、語氣富于變化。要吃透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既做“導演”,又做“演員”。以親切、熱情、真誠的教態(tài)來感染學生,用生動的范唱、范奏來打動學生的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挖掘教材的藝術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體操' ----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睂τ诮滩闹械母枨?,在教學中要挖掘其藝術性和內涵,從而達到對歌曲進行較為細致的感情處理,使學生感受到歌曲的美,從內心喜愛并接受。倒如在教學《雨花石》這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很強的歌曲時,就要從詞曲兩個方面去挖掘歌曲的內涵。歌曲用第一人稱“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說開去,到最后,“我愿鋪起一條五彩的路,讓人們去迎接黎明,迎接歡樂”。揭示歌曲的主題,以小見大,寓意深遠。旋律中含有休止符的節(jié)奏203、403、303是該歌曲的難點和重點,節(jié)奏可以通過2.34.33.3相似節(jié)奏的對比練習來掌握。學唱歌詞時,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歌詞:“我”靜靜地躺在泥土之中,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雖然有點寂寞、孤獨,但“我”愿鋪起一條五彩的路,讓人們去迎接黎明,迎接歡樂。這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啊!通過分析討論,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華,對先烈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演唱時不但能體現出節(jié)奏中的休止符,而且在聲音、情感上都處理得較好,并懂得了休止符不僅僅是聲音的停止,而且起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對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起著特殊的作用。
三、營造氛圍,改進教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音樂課是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過程。為了鞏固和發(fā)展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就要在教法和學法上做文章。同樣是節(jié)奏練習,如果用手打拍子口念音符的方法來進行節(jié)奏練習,學生覺得單一枯燥而不很樂意練。如果改用聲勢來練習,學生會情緒高漲,積極而自覺地練習。因為聲勢練習是通過跺腳、拍腿、拍手、捻指等方式來表現各種節(jié)奏的,在訓練反應、協調、配合等能力的同時,學生好動的心理也得到了滿足。隨著音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在教學中“以學生實踐為主線”、“以提升學習水平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是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筆者曾嘗試以學生“填詞成歌”為教學目標的研究課。一段曲譜,一段歌詞,組合成一首歌。這個練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練習過程中,學生非常投入,或自我推敲,或同學間探討,或與老師交流,課后作業(yè)檢查,上交率 100%,46名學生中,4名未完成,其余同學的作業(yè)都完整,在42份作業(yè)中,大部分作業(yè)詞曲結合較好。
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需要。音樂教師任重道遠,要堅持不懈。也需要音樂教師、教研人員和教育行政部門、音樂家門共同配合,這才能創(chuàng)造出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