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中學階段學生處于高考升學的巨大壓力之下,各門學科學習都處于快速提升時期,為了進一步在中學階段融入對學生的美育培養(yǎng),中學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思想,明確音樂鑒賞教學的任務與內(nèi)容,結合實際對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鑒賞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最好是在實踐中,或者說在練習中,掌握這門學科的知識。在音樂鑒賞和研究的實踐中,始終要將鑒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視為一個整體。
關鍵詞:中學;音樂鑒賞;教學;模式
引言
從音樂本體來看,它的基本構成是音響,是利用人聲或樂器聲作為物質(zhì)手段的,并以不同的形態(tài)延續(xù)和變動,通過人的聽覺器官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情緒體驗,產(chǎn)生具有典型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將語言無法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生動、細膩地表達出來。音樂鑒賞本來就是一種感性的聽覺行為,而教學又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活動,通過優(yōu)秀的樂曲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注重提升音樂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音樂陶冶學生情操。
一、明確音樂鑒賞教學理論與方法
我們以音樂教學課《長城隨想》為例,教學課例《長城隨想》,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作者在本章所提出的“聆聽與鑒賞”、“體驗與表現(xiàn)”、“感悟與相關文化”、“應用與創(chuàng)造”四個音樂鑒賞教學過程而設計的,以指導讀者們在教學實踐中更好應用鑒賞教學理論與方法。
教學設計:雷東霞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課程性質(zhì):音樂鑒賞
教學對象:初中二年級
教材:新教材第十六冊第一單元
教學內(nèi)容:《長城隨想》二胡協(xié)奏曲鑒賞
教學目標:從感悟、聆聽、體驗、應用的角度來鑒賞和理解《長城隨想》,從而映射長城中歷史的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從這一情結中對歷史和當下的現(xiàn)實進行反思。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45 分鐘
教學思路簡析:該課的基調(diào)是“凝重的”。設計者之所以作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因為“長城”本身是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如果僅是把教學關注于長城建筑上的宏偉雄渾或音樂每一樂章的情緒或情景描述,容易失之于簡單的愛國主義說教,且無新意;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當前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過多地關注“快樂”、“美好”和“幸福”,而缺乏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反思的“凝重”感。“快樂”固然好,然而在音樂課堂中如果僅僅只有“快樂”、“喜悅”的東西,那么我們的孩子將無法在音樂中學會什么是“責任”,什么是“神圣”,什么是“正義”?;谝陨蟽煞矫婵紤],設計者根據(jù)謝嘉幸先生提出的“聆聽、體驗、感悟、應用”四個音樂鑒賞過程來設計課堂,這四個過程既能為音樂鑒賞教學提供一個新穎的角度,又能為設計者所要的" 凝重" 的反思、評價提供一個理論空間。
教學的亮點:用聆聽、體驗、感悟、應用四個角度關注“長城”音樂文化題材。“聆聽、體驗、感悟、應用”是這個鑒賞教學過程與方法的關鍵詞。但是這四個過程并非是生硬地按照此固定不變的秩序而進行設計的過程,它可以按照教學設計和效果的需要而更改這四個過程的前后秩序。如此課《長城隨想》就把“感悟”音樂背后的文化這一過程提到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或者說,作為一個《長城隨想》教學語境的營造。
因此,音樂感受與鑒賞教學要按學生的認識能力,有計劃、有目的、系統(tǒng)地進行。就教材而言,如何滿足學生需要、如何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多年來,教學中一般都是使用專業(yè)性很強的分類藝術鑒賞教材。同樣,面向全體學生的文學欣賞,也不應是文學史的教育,更不是文藝理論的灌輸。重視理論認知,輕視鑒賞實踐,忽視作品的感悟和體驗,應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當然,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審美的能力,學會自我地審美,學會自由無障礙的審美。教材應選擇從篇幅短小的音樂作品開始,從他們所喜愛、感興趣的作品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其他作品;從形式較簡單的作品到形式較復雜的作品,從內(nèi)容較淺顯的作品到內(nèi)容豐富深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