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個美國音樂教師的教育札記
美國的音樂教室就一間,由音樂老師來自己布置和裝飾,所有的樂器也都存放在這里,并且這也是老師的“辦公室”,我的教師在地下沒有窗戶,我一天進了教師就基本上在這里生活一天了,每天6節(jié)課,有一節(jié)的plan time, 我一般是用這個時間來這里的。
各個學校的音樂教室不同,老師們收集的樂器也不同,有的學區(qū)會為音樂教室配備很多樂器,但有的學區(qū)什么都沒有全靠老師自己了,你看到的很多樂器是我6年級的project,這些都是學生們自己做的。
我們6年級的教學目標基本上是世界音樂樂器,7年級是music history.我需要根據(jù)這個大綱去設計課程,我是用unit形式,一個unit結束了就換另外一個,先后順序的思路是由近到遠,非洲音樂對美國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這是我的開始,然后就是latin音樂,這個音樂首非洲音樂的影響也很大并且有當?shù)匾魳方Y合形成獨特的風格。然后我會介紹一些印第安人的音樂,這些音樂都跟非洲音樂有很多的共性。最后就是我們亞洲音樂,當然主要是中國音樂和樂器了。
在unit和unit之間在串聯(lián)設計上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設計,但是音樂元素因該保持一致,比如我在分析作品的時候會強調音樂強弱的變化,和速度的特點以及一些形式上的特點such as Call and Response。 這些音樂特征因該是最主要貫穿適中的元素。對于kodaly and orff, 也是同樣,kodaly 在教授知識點上是有順序的比如quarter note first, 因為quarter note最接近孩子們的自然狀態(tài),然后就是兩個八分音符,然后是4個十六分音符,在這里是8分音符和16分音符是不被單獨提出來的。而且每個音符會先被給個名字,比如quarter note --ta(塔),two 8th notes-ti ti (踢踢),and four 16th notes -ti ki ti ki (踢K踢k). 這是美國最常見的命名,不同的老師還會用不同的名字。這基本上是k-2要完成的內容。到了3年級和4年級,學生們才開始學全音符和2分音符,以及其他一些節(jié)奏型。真?zhèn)€kodaly的課程是以旋律和節(jié)奏的發(fā)展為主線的。
如果了解了kodaly應該對自己的整體課程設計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小學音樂老師一般都有每個年級每年一次的演出任務,他們更容易接受orff,所以在我所生活的城市 orff 的勢力要比kodaly大很多。orff is fun and easy to approch. 家長們看著自己的孩子穿著演出服在臺上表演會很高興,家長高興學校就會得到更多家長的支持,學校也高興,教師的工作會被肯定,orff makes everybody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