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高中音樂課改 >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初步嘗試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蘿崗教育科研網(wǎng)》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音樂鑒賞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具備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進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將“音樂鑒賞”設定為必修模塊,占必修學分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對“音樂鑒賞”的重視程度,以及將其作為學生能力目標的培養(yǎng)方向。那么,如何落實好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使它在一定的時空內產生出最大化的效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聆聽音樂作品是音樂鑒賞教學的基本前提

音樂鑒賞是人們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是以音樂作品為媒介開展的,學生參與的重要形式就是聆聽。我們既要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官得到愉悅,更要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學生聆聽音樂作品時我作了這樣的嘗試:1、聆聽前教師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相關音樂知識等不作過多的介紹。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影響他們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造性理解,音樂作品的不確定性能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藝術想象空間;2、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不隨意插話或終止播放音樂,以免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和正在獲取的感受;3、聆聽結束后,老師有目的地加以引導,讓學生盡可能地說出自己的不同體驗,把個性化的東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通過語言行為或非語言行為表現(xiàn)出來。

二、選擇教學內容和對教學內容作深入挖掘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教師要為學生選擇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中外音樂作品,這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優(yōu)良性情,健康的審美觀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歌德曾經(jīng)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yǎng)成的?!边@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選擇和挖掘作品的要求。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嘗試:1、在備課的過程中盡力選擇思想性和藝術性較強,貼近學生生活,且能表達學生心聲的中外音樂珍品。如貝多芬的《愛格蒙特序曲》(和平音樂會),這樣的作品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能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積極主動地進入到音樂學習中;2、對音樂作品從內容上作深入挖掘,如趙元任的聲樂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學生們都知道是一首情歌,我在教學中認識到不能使學生僅停留在這層意義上,如是就引導學生認識到,作品反映了“五四”時期的青年追求個性解放,擺脫封建禮教束縛,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它不僅僅是一首愛情歌曲,作品還充滿著對自己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3、從歷史的角度挖掘作品,如在欣賞老約翰.施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時,學生初聽時都認為作品曲調動聽,熱情奔放,引人向上,細聽后覺得這是一個歌頌性的作品,帶有裝飾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節(jié)奏似戰(zhàn)馬奔騰,又似英雄在戰(zhàn)馬上檢閱部隊的慶典,是一種既熱烈又嚴肅的場面。我給學生深入介紹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品所歌頌的人物,從德、奧出版的歷史書上看,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也是一個戰(zhàn)爭的侵略者,由于他在侵略戰(zhàn)爭中屢建戰(zhàn)功,受到皇室貴族尊敬,作曲家是為這個生活原型而作,只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人們逐漸忘記了這一歷史原因,忘記了歌頌的是侵略者,而接受了它的優(yōu)美旋律。通過講解挖掘作品,學生鑒賞的層面得到了提升。

三、把培養(yǎng)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起來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象和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得以提高的。音樂欣賞不僅需要有理性認識的參與,而只有在理性認識得到充分發(fā)揮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對人類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欣賞。但理性認識,并不是表現(xiàn)在欣賞者對樂曲做出的某種抽象的結論上面,而是表現(xiàn)在把這種理性認識真正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想象、聯(lián)想之中,使得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認識的指引下,達到更深刻、更高級的階段。教學中我作了這樣的嘗試:

1、讓學生在充分聆聽之中,認識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xiàn)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這些相對理性的知識積累,是學生學習音樂、鑒賞音樂的必備基礎,有了這方面的積累,就有了開啟音樂的鑰匙;2、在充分注重理性思維訓練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選擇音樂形象鮮明的作品,讓學生對音樂作品展開想象,如鮑羅丁的《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一部形象鮮明,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標題交響詩。作者在樂譜上寫上一段文字用以表達自己的作曲思路。通過文字提示引導學生想象,樂曲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區(qū)輕輕地奏出高八度的持續(xù)泛音,描繪了草原的寂靜空曠。在這個背景上由長笛和雙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羅斯民歌旋律,后面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撥奏著固定的音型,使聽者聯(lián)想到遠方傳來的駱駝和馬隊的腳步;3、把理性和感性訓練結合起來進行,如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景》就是充分運用配器手法描繪地中海岸的自然風光。在欣賞之前我做了個嘗試,選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聽辨樂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最后小組討論匯報:小號-金黃色-嘹亮又有貴族氣質或英雄形象;雙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紳士形象;長笛-淡蘭色輕柔透明的;單簧管-清澈輕盈。從而知道不同樂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樂形象。既從理性方面認識了樂器,又從感性方面豐富了對音樂形象的想象。

以上只是個人在教學中的點滴實踐,以期與各位同仁交流;高中音樂課程的改革任重道遠,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來不但完善。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