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王  旋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為最終目標,以藝術和現(xiàn)實美為手段的審美教育,它通過對人的審美能力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我們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是美的種子播種者,是美的花朵培育者,為了種子能發(fā)芽并茁壯成長,花朵更加絢麗多彩,我們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必須加強學生完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美的環(huán)境

美的環(huán)境能使人心曠神怡,當學生置身于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時,會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小學生對美的感覺是直觀的、具體的、因此我們音樂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境。例如在學習歌曲《藍藍的天》時,我準備了一些有關草原生活的圖畫,掛在教室里,找來跳舞用的蒙古服穿在身上。望著畫面上那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下面是廣闊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在吃著草,一位阿媽揮動著牧鞭,同學們仿佛置身于草原上,在那兒悠悠地吹著笛子,去接阿媽“回家園”。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除了布置美的環(huán)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動作、舉止應端莊、穩(wěn)重,表情姿態(tài)應親切自然瀟灑,手勢準確,自如充分展現(xiàn)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給學生以優(yōu)美感、高雅感。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應建立民土、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覺得你是他們的良師益友,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鼓勵學生大膽參與

長期以來我們上音樂課,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教師不停地講,學生一味地聽,老師教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老師手舞足蹈,學生卻坐著不動,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很難調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也不好,學生只是被動模仿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學生很難體驗到藝術審美。所以我們要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只有學生直接參與活動,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的能力。例如在欣賞樂曲《獅王進行曲》時,我準備了“獅王”和其它小動物頭飾,首先讓學生完整地欣賞樂曲,讓他們自愿扮演“獅王”或“小動物”,讓他們根據(jù)音樂發(fā)揮想像模仿“獅王”走路,學“獅王”的吼聲,然后再玩“獅王”捕捉“小動物”并把動物都吃掉的音樂游戲,學生們在活動中表現(xiàn)的很出色,他們演得唯妙唯肖,特別是王珂同學學“獅王”吼聲非常逼真;扮演小動物的同學把動物們驚慌失措的樣子,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這時同學們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真正成為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

三、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美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我們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資料,讓學生能充分感受音樂形象,發(fā)揮他們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欣賞《牧童短笛》一曲時,我并沒有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反復地聽,首先完整地聽,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作品的歡樂情緒,然后分段聽,讓學生體驗三段樂曲的情節(jié)和情緒有什么不同。其次,重點欣賞第二段,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再讓學生把第二段和一、三兩段對比聽,讓學生們逐步深入作品結構、特色及力度等。最后,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于是同學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吹著牧笛悠閑自得。通過這節(jié)欣賞課,同學們有了美的體驗,美的感受。

四、提高審美情趣

音樂的審美情趣就是喜歡和愛好什么音樂,它是人類文明的體現(xiàn),所以說音樂審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級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它還直接影響人的思維和精神文明程度,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感知和捕捉每一首歌曲或樂曲最富于表現(xiàn)力和特征的音調、典型節(jié)奏、獨特音樂結構等等。從自己的內心去感覺生動的藝術形象。如在學唱《金孔雀輕輕地跳》這首歌時,引導學生感覺該歌曲中所出現(xiàn)的特征音調3 1 3 1 5―,3 6 l 2 2……這種旋律的進行,音的重復把傣族音樂風格及孔雀開屏優(yōu)美情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就在美的音樂中感知美的音樂形象,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五、塑造美的心靈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健康的音樂教育能塑造人類美好的心靈,音樂美和人的心靈美是相通的。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是直觀、形象的,能否讓學生縮短與音樂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對音樂有較深的理解和感受,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讓學生們天真單純的心靈能夠在音樂殿堂里接受美的滋潤。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滲透自己的情感,親切的眼神、動聽的范唱、深情的語言描述都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在學習歌曲《我們的田野》時,我懷著對祖國太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充滿感情地范唱歌曲,我唱的動情,學生們聽得全神貫注,教室里很安靜,音樂的美打動了學生的心,比聽錄音范唱更直接、更生動,然后再讓學生聽錄音去進一步感受我們祖國美麗、富饒的田園風光,再讓學生拿起畫筆描繪出心中美麗的祖國,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同時也讓他們沉浸在美的教學氛圍中,當他們被音樂作品打動時,就會產生心靈的真、善、美,就產生了情感的升華。

總之,在新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是以審美為核心,豐富學生審美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教學,在教學中喚起學生對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熱愛,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他們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這樣,音樂就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心中,用它那獨特的美滋潤孩子們稚嫩的心靈。

 

摘自2006年5月《兒童音樂》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