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
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
劉青翠
“互動”教學方法,是通過師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全面互動,改變傳統(tǒng)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我們在運用“互動”教學方法實踐中,就如何將教師的教融于學生的學之中,如何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使教與學達到最優(yōu)化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淺的嘗試與探索。我們體會到“互動”教學方法,能體現(xiàn)《音樂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作到全面的“互動”?又從哪些方面進行“互動”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xiàn)。
一、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互動
為了激發(fā)師生間的互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例如:
1.多媒體電化教學法一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使學生視聽結合,培養(yǎng)觀察能力(眼動)、思維能力(腦動)以及反應等能力(行動)。
2.音樂與美術整合法一讓學生一邊唱歌(口動)一邊把自己的感覺(腦動)通過繪畫(眼動、手動)的形式表達出來。
3.自主表演法一在學生能有感情(心動)地歌唱(口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的即興(腦動)表演(行動)的形式,把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用形象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的歌唱與表演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
二、構建民主平等關系,樂于互動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營造小學音樂教學交互氛圍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huán)境中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講授樂理知識或開門見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賞音樂時,將自己或前人的思維、見解、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在寬松的教學氛圍中敢動、敢說、敢做,樂于與教師及學習伙伴“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的完美與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教例一]在學習《火車開啦》這首歌時,課前先讓坐過火車的學生談談坐火車時的所見所聞,交流坐火車時的親身感受,然后教師作為火車乘客一員參與學生們自編自演的開火車、坐火車游戲,這樣結合學生自己生活實際的音樂活動。
[教例二]在節(jié)奏練習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請你跟我這樣做,誰比老師打得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跟著教師打,比比誰打得更好。
以上節(jié)奏模仿結束后,我引導學生用其他形式來打節(jié)奏,學生想出了如拍腿、踢腳、點頭、擺頭、聳肩、刮鼻子、摸耳朵等一系列可愛的動作。而后,我又告訴學生四分音符相當于小學生走路,一步一拍、不緊不慢;二分音符相當于老爺爺走路,一步兩拍,慢一些;八分音符相當于小朋友跑步,一步半拍,快一些。同時.我?guī)е鴮W生學習老爺爺?shù)淖?,解放軍的走,小朋友的跑、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三、形成良好合作氣氛,全體互動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各種音樂活動的機會,同時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知識層次的小內容與小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使學生的音樂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還要在音樂實踐或活動中激勵學生,主動開發(fā)自己學習音樂的潛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課堂上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達到全體師生參與“互動”的目的。
[教例一]高年級在欣賞《國歌》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要事先根據學生的各自特點,或組織學生收集有關《國歌》的音樂文字、圖片等資料,或組織學生舉行不同形式的演唱會,或組織討論《國歌》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討論詞作者和曲作者對中國音樂事業(yè)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通過這樣的組織活動,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全面接近音樂,理解音樂。
[教例二]低年級在教《敲敲打打》第二課時中,針對欣賞《鴨子拌嘴》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老師先創(chuàng)設情境:“大家看到過鴨子嗎?一天,許多鴨子在一起玩耍,它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結果怎樣了呢?我們來聽一段音樂?!甭犕暌魳?,經過學生的相互討論、補充,一個優(yōu)美的情節(jié)便形成了:清晨鴨子出窩、拌嘴,鴨媽媽勸架、結伴回家。接著老師提問:“根據情節(jié),如果你是小鴨,該怎樣表演?于是學生爭著表演。
這樣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和活動,突破了以往以“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而這種教學模式更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需求,真正做到了全體互動,人人得到了發(fā)展,較好地落實了素質教育。
四、實現(xiàn)人境融合,境人互動
全體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同樣應該重視。因為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chuàng)設并成為情景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狀態(tài)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境界。
[教例]在欣賞《龜兔賽跑》時,我先提問:“烏龜和兔子賽跑哪個會勝利?”學生回答:“當然是兔子啦!”這時,我說:“今天的答案恰恰相反,在《烏龜賽跑》中勝利者是烏龜,不信請聽”于是我打開錄音機播放《龜兔賽跑》的音樂,讓學生欣賞。樂曲剛開始是一個晴朗的早晨,于是我掛了一幅《森林晨圖》,讓學生邊看畫圖,邊聽樂曲。這時教師用輕輕的語言描述這森林的早晨:在美麗的森林里,有一條清清的小河,河邊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這天大陽出來了,陽光暖暖的,小烏在樹上唱歌,小動物們都醒了……這時學生如看動畫片一樣,身臨其境。同時教師用語言提示激勵他們表演:“兔子非常驕傲,看不起別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學生馬上靠在另外同學身上打起呼嚕,閉上眼睛作睡姿?!翱蔀觚斎詧猿植恍傅赝芭溃呀浐芾哿?。”學生又馬上笨重地爬行起來,并兩手臂輪換地擦著額頭上的汗水……就這樣,到后來,不用教師提示,學生一邊想象,一邊表演,全體學生都陶醉在音樂之中,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而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最佳土壤。
五、利用不同教學手段,全面互動
1.教與學的互動。重在發(fā)揮各具特征的生命個體,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發(fā)揮觸媒催化作用,以及學生的學對教師的教產生積極主動的能動作用與反應。
2.情感交流的互動。重在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并開發(fā)音樂課程資源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激發(fā)學生對教師、教材、教學手段產生情感的“共鳴”與“諧振”。
3.信息流的互動。重在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暢通渠道的調控與疏導作用,同時更重在發(fā)展學生積極主動傳輸、獲取、處理、存儲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4.師與生間的互動,重在轉變教師的角色,建立師生完全平等的人際關系,讓學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學習的土人,教師是自己學習過程中可信賴的親密伙伴。
5.生與生間的互動。重在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交往、合作的意識與能力。
6.評價與被評價的互動、重在民主協(xié)商、發(fā)展導向、共勉激勵、反饋調控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學方法,形式手段有了許多改進和拓展。運用“互動”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時,要做到活而不亂,動中有節(jié),動中有序,能放能收,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基本理念,大膽探索教學新路子。
摘自2006年2月《兒童音樂》